游客
题文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饺子啊饺子》,完成后面问题。(共15分)
饺子啊饺子
白阿莹
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携妻带儿回东郊我的父母家去,陪二老吃顿饺子。
②从懂事时起,我就爱吃母亲包的饺子。小时候,吃饺子还是一家人过年时最憧憬的奢望,平时家里几乎是吃不到纯肉馅的饺子的。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用猪油渣与蔬菜掺合了给我做出美味的饺子来。我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每次都会吃得满嘴生津,直喊:“香!香!”一到这时,母亲就会拍拍围裙上的面,眯着眼笑。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饺子对我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了,宴请亲朋时只吃饺子,会被嘲笑成吝啬。但母亲却依然固守着对饺子的嗜好,每周末都打电话提醒我早点儿回家来包饺子。此时我已成家立业住到城里,回父母家去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主要是尽对年迈父母的孝道。每次回家,一半是担心父母受累,一半是不想老吃饺子,我总给母亲建议,换个主食吧,吃米饭,蒸馒头,炒点菜。母亲不吭声只皱眉看我一眼说,我现在老得想不出做啥好了,你看面都和好了,下礼拜吃米饭吧。但是下一个周末又是饺子,只是饺子皮里边的馅会有些变化。回回如此,日子久了,我也只好不再提了。
④近来一段时间,儿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爱抱怨了,时常嘟囔说:“又是饺子。”我们教训儿子,奶奶包的饺子不能说不好吃。然而,我们的教训不起作用,几乎每次回他爷爷奶奶家,儿子都要闹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然后常常是一出家门,我就会和儿子在楼外吵将起来,结果直到当天深夜,我的心情也舒缓不过来。儿子对付我们的办法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每次回家吃饺子,碗还没端就说吃过饭了,引得一屋人怏怏不快。我实在烦得不行,忍不住又劝母亲换个花样,让儿孙们也有个期盼。母亲听了并不吭声。我再多说,她便嘟囔一句:“想吃什么,你们自己回来做好了。”
⑤于是,那个周末,我满怀“信心”地提了一大包在超市买好的蔬菜,带着妻儿兴冲冲地迈进父母家门——厨房内外又充盈着饺子馅的香气,客厅中央的茶几上支着一个面案,上边放着一碗面,面案周围一圈摆了五只小板凳:看来母亲是早计划好了,这次要全家一起包饺子。我不好再说什么,强装笑颜坐到母亲旁边,又坚决地示意儿子赶快坐下来擀饺子皮。母亲好像忘了上周的话,只顾招呼大家围坐到面案旁来,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忙忙碌碌的,却没多少说笑。
⑥妻子与父亲找了些话题唠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到母亲买菜包饺子的事上了,母亲便开始夸耀起她做饺子的诀窍,说着说着,忽然问我懂了吗。我闻声抬头望了母亲一眼,但见母亲的眼睛正朝着这边盯着她的儿子。噢,母亲苍老了许多,特别是她那原本清澈乌亮的眼睛,眼仁变成了棕色,眼白已有些泛黄,眼仁眼白间没了清晰的界限,眼睛便显得异常混浊。我心里不由一酸,想说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
⑦母亲显然看出了我情绪上的波动,说了句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她一边包饺子一边自言自语似地说:“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聊,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她叹一口气,眼窝湿了:“你们也有这一天呢!”
⑧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天哪,我怎么就没想一想呢?心灵手巧的母亲什么菜不会做?何曾不想变个花样来款待她的儿孙?但母亲太珍惜这个阖家团圆的周末了,她渴望用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悲苦,虽然仅仅是一会儿,可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⑨那天的饺子皮我擀得很慢很慢,一家人也包得很慢很慢,一个个饺子又周正又美丽,犹如一个个工艺品,围着那笼屉一圈一圈螺旋着向外扩展,让人不忍下锅。那天的饺子,妻儿都说香,我却吃不出味道来。儿子问我,爸你咋了?我抬头看见镜子里自己的一双眼睛涌满了泪花,只能遮掩地说辣到了——谁又能理解,这小小的饺子承载了多少味道啊!
⑩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饺子是什么馅的了,但我异常高兴,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吃得很香,父亲也吃得很香。(有删改)
本文叙述了长期以来“我”对饺子的难忘记忆与情感变化,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时间
有关记忆
情感变化
小时候

就是爱吃
成家立业之初
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

近来一段时间

吃起来烦
那个周末
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

结合文章,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味道”的含义。
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①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②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③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④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
(作者:胡克正选文略有删改)
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文段一
莫高窟地处敦煌东南鸣沙山,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 是自十六国起至元朝,历
代匠师们为越来越多信仰佛教的人在山崖断壁上陆续开凿出的石窟群。莫高窟绵延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窟内壁画总计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最大的塑像高达33米。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彩色雕塑和珍贵的佛经、文书。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群。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文段二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随“丝路”传入我国的。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就在敦煌生根、发芽了。据说,莫高窟的开凿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在表现佛教内容的同时也反映了人间现实生活。壁画中婀娜多姿的飞天,苦苦修行的佛教徒,雍容华贵的公主和虔诚的供养人,一个个栩栩如生。
而今,敦煌故城早已被这里干燥、多风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埋葬,但莫高窟
里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千年的岁月,依旧历久弥新。
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莫高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依据。
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分析在敦煌开凿莫高窟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难忘那棵老榆树》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5分)
难忘那棵老榆树
①故乡的村头,曾有一棵老榆树。榆树是当地的土著,荒坡野岭随处可见,但多是七扭八歪,古怪丑陋。而她却与众不同,像一柄撑天巨伞,矗立村头。树干粗而笔直,树冠分杈均匀,枝条披拂,绿叶繁茂。深黑色的树皮,刻满老榆树特有的裂纹,饱含无限沧桑和神秘。她像慈祥坚毅的老祖母,守护着小村,看着一代代小村人成长。
②老榆树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无人知晓,因为她比小村的年龄还大,是小村的祖宗。母亲八十岁了,说她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大。小村的先民们在开辟小村时,要砍下多少棵树,她留下了;一百年间,小村人要烧火、做农具、修猪圈、盖房子,用了多少木头,山坡上的树砍光了,她安然无恙,但她最终还是没躲过斧锯之灾,倒在小村人的手中。
③村里有一口老井供全村人畜饮用,是小村的生命之源。老井多年使用,木板做的井壁已糟朽不堪了,必须重新更换。这六十多米多深的井壁所需木材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的生产队已处于艰难维持阶段,买木头没有钱,寻遍山野找不到合适的树,队长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时把希望寄托在了老树身上。
④要伐老榆树的消息刚一传出,便在小村掀起不小的波澜。当时人们虽不懂得环保的重要,但觉得小村不能没有这棵老榆树,她是小村的一部分,小村人和她的感情太深了。
⑤老树曾经是神圣的,那时谁家生了小孩,要在老树上拴一块红布条,企盼孩子像老树一样健康长寿。谁家有了病人,也要到老树下烧一柱香,磕几个头,希望得到老树的保佑。谁家老人去世,在安葬前,家人要定时到老树下送浆水,说是死人的灵魂安葬前无处可依,这老树下便是暂栖之所。老树的神圣只是人们的愿望,她不会也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任何灵异,但在那困难年月,老树确实帮助人们度过了难关。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家家粮囤见底,人人面有菜色。老榆树好像知道人间的饥荒,早早就长出了满树硕大的榆钱。人们小心地爬上树头,一筐筐一袋袋的捋回家,搀和一点小米,煮成榆钱饭,虽不能说好吃,却也能添饱肚子。后来,不再用她的榆钱做饭解饿,但人们还在她下面躲风避雨,消暑纳凉,唠着家长里短,说着酸甜苦辣,人们的乐趣和苦恼都收进了老榆树那深深的皱纹中。在远行人不舍的回望中,最后消失的小村景物是老榆树,在远归人渴望的目光中第一个出现的小村景物也是老榆树,她成了小村的标志。
⑥“老树不能伐!”人们纷纷向队长进言。队长说:“我就是在老榆树身边长大的,她比我爹岁数都大,要是再分有办法,我也不能造这个孽。”要留下这棵树,人们可以说出千条万条理由,但谁又能弄到修井的木料呢?对老树的感情终究抵不住人们对水的需要。
那是深秋的一天,一场寒露更增了几分寒意,老树的叶子快落光了,剩下零星的几片枯叶在秋风中摇曳。小村人静静地立在老树周围,为她送行,队长点燃一挂鞭,几个老人烧了一炉香,虔诚地跪在树下,西风掠过树梢的瑟瑟声伴着人们的抽泣弥漫了整个村庄。两个壮汉拉起大锯,沙!沙!沙!粉红色的木屑从锯口喷出,一顿饭工夫,老树轰然倒下,小山一样,静静地卧在她一直守护着的小村旁。
⑧开始人们还担心这么老的树,中间会有空洞,影响出材,现在放心了,不但没有空,一点都没朽烂。从树干到树杈,能破的全都破了板,那一块块沉甸甸的榆木板,结结实实地镶到老井中。老树倒下了,老井获得了新生,这口井水更旺了,更加清冽甘甜。队长敲着井帮,高兴地说:“这口井五十年没问题!”
⑨还不到五年,生产队解体了。又过几年,人们手头不再拮据,他们不愿意那样费劲巴力地打水、挑水,打了一眼机井,安了自来水。这口老井被封了起来,备应急之用,但直到今天也没使过一次。老榆树的根梢早已化为炊烟消散在广阔的苍穹,她的身躯也已深埋地下,不见天日,老榆树从人们的生活中永远消逝了,但在她身边长大,乘过她的阴凉,吃过她的榆钱,喝过她的井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她的。
⑩佛家主张“以身食虎”,“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老榆树为全村生灵“舍了身”,“下了地狱”,不是功德无量的么?老榆树成了佛了吧?
(作者:王相民选文略有删改)
本文写的是老榆树,简要说出全文围绕“老榆树”行文的思路。
老榆树长势旺,树龄长        
阅读第⑦段,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哪些地方表现村民与老榆树的感情深?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50字左右)

阅读《小议"正能量"》,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小议"正能量"
①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力压群雄高居榜首。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给人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创造与积极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和一些带有正能量的人打交道,能让你感觉"活着真好"。2012 年,我们生活中出现了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护士万永平……他们个人的能量虽然微弱,但为社会创造了"微观正能量",他们那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悄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使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真诚的爱意。作为特殊群体的社会名人,知名度高,有着更强的创造正能量的能力。"高调"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影视巨星成龙,乐坛偶像李宇春、韩庚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使"粉丝"群体更多地关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创造了正能量。可见,社会的美好离不开个人创造"微观正能量"。
。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府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是公众生活的组织者与服务者,政府积极创造正能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措施,要求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给地方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做出表率。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轻车简从,开会不讲套话,带头公布个人财产。正是中央政府、高级领导干部积极创造正能量,才使得"新作风"快速吹进各个角落:简化了会议、接待、用餐,没有了彩旗、鲜花、标语……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民众感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正能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④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不公等"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⑤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只有多创造正能量,列车才能不断前行。让我们共同创造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在文章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分论点。

3.

阅读选文,说出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证明选文中哪一分论点,并请简要说明理 由。
【材料】
济南铁路局巡护工李田采用"一元买食品、一元买车票"的救助方式,五年来先后帮助七名进入线路的流浪者到救助站,受助人员没有一起复发上道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