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验中学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某同学选择了一条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O的距离(单位:mm)如图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E分别是每打两个点取出的计数点.
(1)从下列器材中选出实验所必须的,其编号为________.
A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 B重锤 C天平
D毫米刻度尺 E秒表(或停表) F运动小车
(2)若重锤的质量为mkg,则重锤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减少的重力势能是________J,从重锤下落到打B点时增加的动能是________J,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g=9.8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①实验时对摆线偏离竖直线的最大摆角θ的要求是;实验中计时起点选在
(选填“平衡位置”或“最高点”)
②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时测量结果如图所示,摆球直径为d=__________cm,某次实验中停表测量单摆摆动50次全振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停表读数t=___________s.
③测得摆线长为97.54 cm
④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 m/s2.(取π2≈10,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⑤上述过程中若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了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
C.开始计时时,秒表提前按下 |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 |
(2)某同学测出不同摆长时对应的周期T,作出T2~L图线,如图所示,再利用图线上任两点A、B的坐标(x1,y1)、(x2,y2),可求得g=;若该同学测摆长时漏加了小球半径,而其它测量、计算均无误,则用上述方法算得的g值和真实值相比是的(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光进行实验时,在毛玻璃屏上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回答以下问题
(1)毛玻璃屏上的干涉条纹与双缝垂直还是平行?___________;如果把单缝向双缝移近一些,相邻两亮条纹中心的距离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在某次实验中,双缝间距d=0.5mm,双缝与光屏间距离L=0.5m,用某种单色光照射双缝得到干涉图样如图,分划板在图中A、B位置时游标卡尺读数如图, A位置的游标卡尺读数为11.1mm(未画出) ,则B位置的游标卡尺读数为 ,单色光的波长为m.
老师带着几名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登上一山峰后,他们想粗略测出山顶处的重力加速度。于是他们用细线拴好石块P系在树干上做成一个简易单摆,如图所示。然后用随身携带的钢卷尺、秒表进行相应的测量。同学们首先测出摆长L,然后将石块拉开一个小角度,由静止释放,使石块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出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
(1)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山顶处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2)若某次用秒表测量若干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所用时间为t=________s;
(3)若同学们在某次测量中,振动周期测量正确,但测量摆长时从悬点一直量到石块下端,所以用这次测量数据计算出来的山顶处重力加速度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如图所示,用某种透光物制成的直角三棱镜ABC;在垂直于AC面的直线MN上插两枚大头针P1、P2,在AB面的左侧透过棱镜观察大头针P1、P2的像,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1的像让P2的像挡住,再在观察的这一侧先后插上两枚大头针P3、P4,使P3________,P4__________。记下P3、P4的位置,移去大头针和三棱镜,过P3、P4的位置作直线与AB面相交于D,量出该直线与AB面的夹角为45°。则该透光物质的折射率n=________.
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先测得摆线长为101.00cm,摆球直径为2.00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为101.5s。则
(1)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 |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表达式g=________。(用k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