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分布在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称为年径流深度,以毫米计。它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年径流量的大小。据此并读表回答问题。
河名 |
流域面积 (平方千米) |
长度(千米) |
河口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
年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
长江 |
1 808 500 |
6 397 |
33 980 |
9 623.71 |
珠江 |
453 690 |
2 214 |
11 070 |
3 360.00 |
黄河 |
752 443 |
5 464 |
1 820 |
574.50 |
淮河 |
187 000 |
1 000 |
1 110 |
621.00 |
四条河流中,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 )
A.长江 | B.珠江 | C.黄河 | D.淮河 |
导致四条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流域面积 | B.降水补给 | C.河流长度 | D.流域内地貌特征 |
图为我国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A′两点间建有一座桥梁,此桥梁的桥面与其正下方谷地底部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150米 | B.240米 | C.360米 | D.420米 |
经过环保部门检测,发现桥下河水农药残留物超标,这些农药残留物最可能来自 ( )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我国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 | B.生物资源单一,农作物种类有限 |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 D.旱涝灾害频繁,山地丘陵区地表较破碎 |
图为陕西、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如果该区域继续按照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A.黑土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
B.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
C.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
D.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
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扩大农业用地
②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④发展林果产品的综合加工业,增加附加值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
图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 | B.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升高 |
C.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 | 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
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
C.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 D.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