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第⑤段中划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心情。
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的形象。
“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3)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沙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大约”这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①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个叫豆豆的孩子
①这是朋友讲的一个故事。
②那年,朋友远去辽北乡下的一所小学支教。那里的天空,总是纯蓝纯蓝的,不见一丝杂质。校园里的空地上,长满胳膊粗的白萝卜。石头垒成的院墙上,终日里爬满牵牛花,开得率真而热烈。很入景。
③入景的不止这些,还有那个叫陈豆豆的孩子。起初,她根本没留意那个孩子,他不在她所教的班级。但她知道他,因为同事们经常拿他作笑谈——读小学三年级了,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做作业全是画圈圈。一次课堂上,老师让用“水”这个字造句,他造的句子竟然是,水里面有狐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④事后大家遇到他,就逗他,陈豆豆,水里面真有狐狸吗?他瞪大两眼,认真地看着问话的人,说,真有,还有大灰狼。大家笑着摇头,一致认为他是弱智。可他的身世却令人堪怜。三岁那年,母亲病故,父亲很快再婚,他有了后妈。后妈不待见他,把他一脚踹给年迈的祖父。祖父衰老体弱,无力照顾他,他成了草芥一棵。一帮少年顽劣,拿他当猴耍,大冬天的,把冰疙瘩放到他脖子里。他不恼,还一个劲地嘿嘿傻笑。
⑤一天,朋友在校园里看见他。那会儿,他正趴在一堵院墙上,对着一朵牵牛花唱歌。歌声乱七八糟着,却单纯极了。太阳照着他,他小小的影子,很像一朵牵牛花。几个孩子,打闹着从他身边跑过,雀儿似的,欢声喧喧。——这样的热闹,却与他无关。
⑥朋友的心里,生起一丝怜悯。她的手,触到口袋里的一块硬糖,那是同事给的,她不爱吃糖,便随手搁口袋里了。她掏出那块糖,招手叫那孩子下来。孩子有些吃惊,从院墙上磨磨蹭蹭下来,跑到她跟前,迟疑地问,老师,你是叫我吗?朋友笑了,拉过他脏脏的小黑手,把那块糖,放到他的手掌心。
⑦孩子显然受了惊吓,张大嘴巴看看掌心里的糖,再看看朋友,眸子里,泛起清清的波。朋友温柔地说,给你的,吃吧。孩子受宠若惊,他迫不及待把糖塞进嘴里,连糖纸也未剥开。他很响地咽一口唾液,仰起小脸告诉朋友,甜。朋友只当他好玩,拍拍他的头,笑笑走开了。
⑧打这以后,陈豆豆便天天守在校门口等朋友。每次看到朋友走近,他都无比激动,小马驹一样地跑到朋友跟前,脆脆地叫一声,老师好!而后,飞快地跑开。朋友起初也没在意,以为那只是碰巧遇到。那天,她因事晚到,当时,学校的课已上到一半,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却见那个孩子,独自站在校门口的风里面,踮着脚尖朝远处张望。冬天风冷,他的小脸蛋,冻成了一个褶皱的红苹果。
⑨朋友疑惑,远远问他,陈豆豆,你怎么不去上课?守门的老人接话了,说,这娃儿不乖,不让他站这里,他偏要站,说是在等人。孩子不理守门老人,径直走到朋友跟前,仰起小脸蛋,脆脆地叫了声,老师好!还没等朋友反应过来,他已转身快乐地跑开。
⑩朋友看着他瘦弱的小小背影,眼睛慢慢湿了,这孩子原来一直在等她,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报答她随手给出的一块糖的好。他让人望见,卑微的生命里,住着的最美的纯良。
本文在写豆豆的同时,也写出了“朋友”对豆豆的情感变化。请从文中提取相关短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没有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品位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进行简答。
(1)几个孩子,打闹着从他身边跑过,雀儿似的,欢声喧喧。(这一句在文中可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2)冬天风冷,他的小脸蛋,冻成了一个褶皱的红苹果。(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文中的陈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试作简要概括。
对于文章结尾处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外现代文阅读
①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⑦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 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⑾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⑿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了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母亲________品质;她将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____。
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这三次流泪的不同:
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
我的理解:
请概括指出本文主要选取了什么材料来歌颂母亲。
我的理解:

课内现代文阅读
甲段: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束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乙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概括选文的内容。
乙段文字首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受了他的影响了。”一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们”又指什么人?作者对后一个“他们”持怎样的态度?
在看电影事件中作者共写到哪几种中国人?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读下文,解答第19—24小题。
墙角,那个吮手指的男生
①我在讲台上正做板书时,一回头,又一次发现了那个男生,正低着头,在吮着自己的手指。透过他的表情和眉目,我知道,他肯定是又走神了。我一直很纳闷,偌大一个男孩了,竟然还会做出这么幼稚的举动,这次,我决计给他点颜色看看,要不然,这帮“淘孩子”肯定以为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没脾气。
②我把那个他喊到了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纠正他说:你知道不知道,一个男生已经12岁了,还吮手指是很幼稚的行为?
③男孩涨红了脸,默不做声,头也耷拉着,像个被拧折了腰的向日葵。
④台下也一阵哄笑。我当即制止了大家的嘲笑声,继续对男孩开导道,我才代你的课一个星期,这已经是我第五次发现你吮手指了。手指对于我们来说,经常要拿笔,摊开书本,甚至是搬动课桌……手指上多多少少会带有细菌的,你这样做也是很不卫生的。
⑤男孩的头俯得更低了,仿佛要躲进那件掉了只纽扣的衣衫里。
⑥下次别这样做了,好好听课,别再走神,好吗?我继续开导男孩。
⑦男孩礼貌地点了点头,在他抬头的那一瞬间,我发现他的眼角溢满了泪水。那一瞬间,我突然间意识到了什么,赶紧把男孩请回了座位,并替他解围说:其实,今天的事情不能全怪他,主要原因是由于我造成的,我的课讲得太枯燥了,不生动,这才致使大家走神,今后,我一定要花大力气备课,和同学们一道,把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圆满。
⑧紧接着,下课铃响了,我顺势走出了教室。然而,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却再也不能平静,我在想着刚才男孩眼睛里的泪水,我那样做会不会太伤男孩的自尊了呢?不行,我还得瞅机会找男孩好好谈谈。
⑨那天放学就已经将近六点了,我正在收拾教具时,我所授课的那个班的班长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看到就我一人在,他就仔细地给我说起了那个吮手指的男孩的家境。
⑩班长告诉我,他与那个吮手指的男孩是邻居,也是最好的朋友。男孩六岁时,母亲就离他而去了,他的母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向来就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监督儿子学习。他的家里很穷困,男孩自幼连一整罐蜂蜜都没见过,他又爱吃甜品,母亲就用买药的钱给他买了一罐蜂蜜,困的时候,母亲就会用小刷子在他的手上一刷,供他吮吸,这样,他就不会犯困了。后来,这一招屡试不爽,再后来,条件反射似的,即使不抹蜂蜜,只要吮吸一下手指,他也就不困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母亲的离世对他的影响很大,为了挣学杂费,他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在垃圾堆里淘些饮料瓶以贴补家用,所以,他经常在路灯下一淘就是半夜,能不困吗?老师,请您一定要原谅他……
(11)班长的话还没有讲完,我的泪就簌簌地落满了前襟。那天晚上,我特意到超市买了两大罐蜂蜜,还有一些文具,但我并没有直接给他,而是借着月色,我把男孩约到了操场上……
(12)那晚,男孩说了一段足以让我铭记一生的话,他说,妈妈告诉他,一个心里装着蜂蜜的人,在青春的路上是永远不允许犯困的,他会甜蜜地走过苦涩!因为甜已经覆盖了苦的味道了,到处都是甜的味道!
本文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赏析第三段加点字表达效果。
第10段班长所叙述的事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我”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文章结尾画线句子耐人寻味,蕴含哲理,请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启示。(3)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