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关注社会热点
材料一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新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与国际标准“低轨”相接。我们知道空气很轻,被污染的空气很重,治理空气污染的经济负担更是重上加重。减少空气治理的经济压力,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需要企业和个人不断努力,控制PM2.5将不再是问题。
材料二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和国家就会有危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石头”,就是民意,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意是决定改革方向的基点,改革的需求来自民意,改革的方案征求民意,改革的实施纳入民意,改革的成效民意检验。根据材料一,用企业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不断努力,控制PM2.5将不再是问题。
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更好地体现民意?
为确保国庆期间的社会稳定,某市的大街小巷张贴着许多“抓到小偷,奖赏1000元”的标语。政府鼓励市民同盗窃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奖赏抓小偷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
结合材料,对上述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请根据《政治生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3O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速度”,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开,但也正遭遇着“中国式的发展难题”:从“转型之难”到收入“分配不平”;从“城乡二元”结构到道德困境;从各阶层利益博弈加剧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破解“中国式难题”正成为国人关注的时代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中国式发展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网友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要靠群众也要靠政府。
(1)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论证建设生态文明要靠政府的合理性。
材料二: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又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把改管的事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缺位”。
(2)运用“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的原因。
公民举报不良现象,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但匿名举报却存在调查线索不持续以及举报内容不真实等现象。对此,最高检2014年10月份印发规定鼓励公民实名举报,以更好地发挥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说明公民应如何参与法治国家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让社会力量“唱主角”,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等,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
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有什么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