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轨道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夹角不大,说明八大行星运动具有( )
A.安全性 | B.共面性 | C.同向性 | D.近圆形 |
20世纪80年代中,广州首条高架桥——小北高架出世,此后,为缓解日益递增的车流量,减少堵塞,一条又一条的高架桥如雨后春笋般横空出世,织造了一张蔚为壮观的高架路桥网。人民路高架、东濠涌高架到最大规模的内环路高架,至今广州的高架桥长度近50千米,让市民感慨“广州能起高架的地方都架起了”。上图为“广州市某高架桥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广州市修建高架桥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善( )
A.交通状况 | B.居民生活 |
C.城市环境 | D.城市结构 |
进入2000年后,广州新建的高架桥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高架桥的种种批评之声,高架桥陷入了反思的年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①高架桥占地广,成本高②高架桥速度慢、安全性差
③沿线居民饱受噪声干扰④城市景观遭到割裂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安徽省明光市(县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江苏省相邻(如下图所示)。境内京沪铁路贯穿西部,并在明光境内设站;新建的京沪高铁定远站距明光仅20 km;蚌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关于图示范围内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光市的服务范围比蚌埠市、连云港市的大,比合肥市、南京市的小 |
B.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合肥市、南京市次之,明光市的服务范围最小 |
C.南京市、连云港市的服务种类最多,蚌埠市和明光市的服务种类最少 |
D.与明光市等级相同的城市数目最少,与徐州市等级相同的城市数目最多 |
明光市交通运输对明光市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加速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增强了南京、蚌埠对其的辐射带动能力 ③加快了内城区的衰落和外城区的扩大 ④扩大了该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范围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某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在某城市进行商业性建筑开发,下图示意该城市部分区域和地租信息图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该房地产开发商决策前最需补充的信息图层是( )
A.交通布局图层 | B.功能分区图层 |
C.人口密度图层 | D.行政区划图层 |
甲区域地租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A.距市中心较近 | B.交通便捷 |
C.人口密度大 | D.环境优美 |
若该房地产开发商拟建一个中等规模的超市,最适宜建在( )
A.甲区域 | B.乙区域 |
C.丙区域 | D.丁区域 |
读“纽约市三大功能分区不同用地类型占全市的比重以及各分区内部规模结构(%)”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地区 |
布朗克斯 |
布鲁克林 |
曼哈顿 |
皇后区 |
斯坦腾岛 |
|||||
比重 |
结构 |
比重 |
结构 |
比重 |
结构 |
比重 |
结构 |
比重 |
结构 |
|
住宅用地 |
8.8 |
18.1 |
20.8 |
22.7 |
0.3 |
1.3 |
45.6 |
36.2 |
24.4 |
33.6 |
商业用地 |
15.1 |
4.3 |
20.2 |
3.1 |
18.4 |
10.2 |
28.9 |
3.2 |
17.4 |
3.4 |
工业用地 |
13.7 |
3.8 |
32.9 |
4.9 |
4.5 |
2.4 |
33.7 |
3.7 |
15.2 |
2.9 |
注:比重,即各地区不同用地类型占纽约市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结构,即各用地类型占所在行政区的用地百分比。 下列各区中,建筑物平均高度最高的是( )
A.布朗克斯 | B.布鲁克林 |
C.曼哈顿 | D.斯坦腾岛 |
下列对纽约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美国第一大城市 | B.为温带季风气候 |
C.东临太平洋 | D.靠近落基山 |
HD指数是用来评价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协调程度,HD<0.30为协调状态,0.30~0.55为不协调状态。“十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超过3%(每年常住人口净增加60万人以上),提前10多年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800万人口的目标。下图甲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乙为“北京市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变化趋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北京市近年来H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 |
B.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很快 |
C.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
D.城市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 |
图甲中北京市人口分布对北京市区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交通拥堵 ④住房困难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为解决北京市人口分布所产生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凝聚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卫生等功能 |
B.在周边城镇新区均衡配置教育和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
C.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 |
D.加快利润较高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