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t℃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pH>7.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①Ca(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Ca(OH) 2与空气中的CO 2反应。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 |
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 |
B. |
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
C. |
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 2CO 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
D. |
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 |
KNO 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0﹣60℃,KNO 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B. |
60℃时的KNO 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
C. |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 KNO 3 |
D. |
6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0%的KNO 3溶液 |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
A |
区别蚕丝与棉线 |
取样,灼烧,辨别气味 |
B |
鉴别H 2SO 4溶液和NaOH溶液 |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
C |
区别硬水和软水 |
取样,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
D |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 |
将20g浓盐酸加入80g水中,充分搅拌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
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
B. |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
C. |
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
D. |
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
B. |
港珠澳大桥使用的吊绳所含的聚乙烯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C. |
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来清洗油污 |
D. |
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用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作防腐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