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文中提到了“飞蛾”和“夸父”,它们的共同点是: 。
阅读第三段文字,不禁让人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箴言诗《自由与爱情》,请把这首小诗默写出来。
第五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飞蛾投火而死,但它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所以作者赞美它。可是夸父追赶日影,却渴死在路途上,这也值得赞美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下面是在环球网搜索到的一条新闻,请你为该新闻拟一个标题。
当地时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的私人晚宴。对此,美国高官和评论纷纷认为,“私人晚宴”是美中两国领导人最具建设性的接触。《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这场“习奥会”私人晚宴,将是数十年来两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谈。
24日的“私人晚宴”,是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第三次“非正式峰会”,这种私人的、非政府的会面方式,有利于双方更好地表达彼此的意见,更好地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从2013年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到2014年中南海瀛台夜话,再到出席“私人晚宴”,不打领带夜游白宫,习奥每年一度的“私人会晤”无疑是对增强中美战略互信,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重申,这种共同的愿望和表达给了世界一颗“定心丸”,传递出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积极信号。中美关系向好是世界的期望,习奥会晤无疑会给世界人民一个可期待的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后的风景
陈绍龙
①岳父日渐消瘦,最后都没法去赴一个学生的约,虽然只是几百米的距离。岳母一脸愁苦,岳父说是肝病又犯了,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
②岳母催着到南京做检查,岳父说儿子下个月结婚,喜事,一家人需要高兴。天伦之乐,他在乎这个。妻弟结婚那天,他穿得格外精神,接受大家的祝福,接受众人的闹喜,他的脸叫人用墨汁涂成了包公,他开心极了。
③不敢面对的现实果然存在:南京的检查结果,肝癌。
④事已至此,一家人一方面商议着为岳父治病,一方面约定要瞒着他。
⑤我们忙着搜寻所有关于肝癌的信息。也怪,平日里不大注意的事,在意了就一股脑儿地向你面前涌,最后跟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栏目都通了电话,原因是它那儿介绍过有关治疗肝癌的药。纵是岳父一个劲儿地相劝不要费太多的神,我与妻弟还是去了两趟北京。
⑥结果是一个很权威的老医生敲了敲一张几近散架的破桌:肝已类此,为期已晚。
⑦开始家人是不让岳父抽烟的,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平日里不上桌的老鳖螃蟹也成了岳父的家常便饭。岳父像是很开心地在吃,每次吃完饭,都是一头的汗。其实他的胃口极差,且黄疸也是越发的厉害,连耳根都黄了。一边吃还一边招呼我的女儿偎在他的怀里。我们有时在一旁看着,陪着大声说一些不关病情的话。岳父就说过去小城人不喜欢吃这些的,说是没油,买肥猪肉吃。我们都极认真地在听。继而,他从嘴角挤出点笑,于是大家附和着笑……
⑧岳父是教师,教师节这天全校教师合影。岳母便想到家人也该照一张。妻叫我把单位的摄像机借来,说给父亲来一些生活摄像,岂不比照片更好?
⑨我俨然一个导演似的,先是让岳父看书,他平日是最爱读书的了。我又让妻给他倒了杯茶,在他慢慢呷茶的当儿,我把镜头拉近,近乎是一个特写。最后岳父大声地喊家人围到一块儿来,聊天、吃瓜子儿、喝茶……
⑩我尽可能多地录下了一些生活细节,临了,我又把摄像机扛到靠校门口的一块坡地上。两排梧桐树,正对校门,我选定能看到校牌的角度摁动了开关。镜头中,岳父、岳母,还有两个小外甥女,手牵着手,像散步,也像看风景,从坡底向上一步一步地走。我从镜头里看到岳父不停地在说话,努力地笑。阳光越发温柔,给梧桐镀了层金色。青山着翠,淮河如练,被镜头隔开的风景,在夕阳最后一抹余晖里格外的灿烂。
不多日,岳父便离开了我们。整理衣物时在他的内衣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病历:肝CA,晚期。时间竟在半年之前,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病。
一个人,以自己临终的生命竭力呵护着家的完美与和谐,甚至不皱一下眉头,不大咳一声,终生缄守一个美丽的谎言;一家人,以无可挑剔的完整、美满、谦恭,没有一点磕碰,不存半点伪装,真诚恪守住一个美丽的欺骗!
惟其美丽,谁还会忍心去破坏这道最后的风景呢。从结构上看,第①段“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第②—⑩段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岳父为什么会竭力去做每一件事?
第段加点词 “一个美丽的欺骗”指的是什么?一家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文题“最后的风景”有哪些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第⑤段中,作者引用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júe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咀júe()酿()出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憬悟:
《紫色葡萄慈父心》17分
①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 !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梅长出一片新叶,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⑦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⑧而今,几年进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萄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想一想,第①段中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 (2分)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父亲为什么那么兴奋?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
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许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4分)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