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
(1)愧jiù()(2)召()集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这一观点。
(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爸爸奖
(1)书房的架子高处,放着一只纸箱。每当我俯案写作,就能看到它,箱子里是些私人收藏,是些在一次次筛选丢弃中幸存下来的东西。里面任何一件东西也值不了两毛钱。不过,一旦房子失火,我逃命时准带上它。
(2)纸箱中有件纪念品。那是个小小的纸袋,一只午餐袋,袋口用钉书钉和回形针封着,从一个边缘不齐的豁口可以看见里面的内容。
(3)这个特别的午餐袋,我已保存了14年。实际上它属于我女儿莫莉。莫莉上小学后,每天早上热情十足地给我们大家分装午餐,用的就是这种午餐袋。每只袋中装着一份三明治,几个苹果和买牛奶的钱。有时还有一张纸条或是一张优惠券。
(4)一天早上,莫莉递给我两个纸袋,一个装着午餐,另一个却用钉书针和纸夹子封着口,不知内装何物。“怎么两只袋子?”我问。
(5)“另外那个是别的东西。”
(6)“什么?”
(7)“零零碎碎的玩意儿。只管带上好啦。”我把两个纸袋强塞进公文包,匆匆吻了吻莫莉,就上班去了。
(8)中午急忙吞着午饭,我撕开了莫莉给的另一只纸袋,抖擞着倒出了里面的东西。只见两条发带、3颗小石子、1只塑料恐龙、1枚铅笔头、1个小贝壳、两块动物饼干、1只玻璃球、1支废口红、一个小娃娃、两颗赫尔希牌小糖果,还有13枚硬币。
(9) 我不由微笑:都是些什么宝贝哟!我急着腾清桌面以忙下午的紧急公务,便将莫莉的小玩意儿和我吃剩的午饭一齐撮进了废纸篓。
(10) 晚上我正读着报,莫莉跑到身边问:“我的袋子呢?”
(11)“我忘在办公室了,怎么啦?”
(12)“我忘记把这张纸条放进去了,”她递给我一张纸条□“另外,我想把纸袋要回来。”
(13)“为什么?”
(14)“袋袋里都是我最喜欢的东西,爸爸,真的。我原先以为您也许高兴玩它们呢。现在我自己又想玩了,您没把它弄丢吧,爸爸?”莫莉的眼里闪着泪花。
(15)“噢,没丢,”我忙哄她,“我只是忘记带回来了。”
(16)“明天带回来,好吗?”
(17)“一定。别担心。”她松了一口气,双手搂住我的脖颈。我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爱你,爸爸!我久久凝视着女儿的小脸……
(18)反正无事可做,尽管办公室离家挺远,我还是赶了回去,在守门人清扫之前拎起了废纸篓。我把里面的杂物一股脑儿倒在桌面上。我一件件向外挑拣那些宝贝,我把恐龙身上沾的芥末洗掉,又往那些宝贝上大喷了一通清凉剂,压掉那股洋葱味儿。我摊平那个棕色纸团,勉强使它像个纸袋,把那些玩意儿装进去,然后,像揣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小心翼翼将它带回了家。
(19)次日晚上,我把纸袋还给莫莉,没做任何解释。纸袋已经很不像样子,不过里面的东西一件不少,这才是最要紧的。晚饭后,我请她讲讲那些宝贝,她便一个个掏出来,一排溜摆在饭桌上。她讲了很长时间,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有些东西是仙女送的,赫尔希牌小糖果是我给的,她一直保存着,想吃时就拿出来享用。我一边听,一边明智地不时插上一句“噢,我懂了”之类的话。
(20)令我吃惊的是,几天之后莫莉又把袋子还给了我,仍旧是那些内容。我感到自己得到了谅解,重又获得了信任,她依旧爱我。我这个爸爸当得更加惬意。一连好几个月,那个纸袋不时交给我。可我到底没弄明白,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为什么有时得到它,有时却又得不到它。我开始把它看成爸爸奖;于是每晚竭力要做个好爸爸,以便第二天早晨能够得奖。
(21)莫莉慢慢长大,兴趣也随之转移,有了新的喜爱。我呢,仍旧只有那个纸袋。有一天早上,她把纸袋给我后,再没有要回去,我一直把它保存至今。
(22)我想,在这甜蜜的生活中,自己肯定有时忽略了亲人给予的亲情爱意。一个朋友把这种情景叫做“站在河中,死于干渴”。
(23)喏,那只破旧的纸袋就在纸箱里。很久以前,一个小女孩把它给了我,她说:“这是我最好的东西,拿去吧——给你了。”
(24)我第一次得到它时,丢掉了它。不过,现在它属于我了。
(作者:【美】罗伯特·福尔格姆,有删改)(1)在方框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我忘记把这张纸条放进去了,”她递给我一张纸条□“另外,我想把纸袋要回来。”
(2)第(18)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行文内容,请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8)段详细罗列袋中所装东西,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表现了我和莫莉的父女深情。 |
B.本文告诉我们要珍视身边的亲情。 |
C.本文表现了我对女儿浓浓的关爱。 |
D.本文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纯洁的感情。 |
阅读第(17)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在省略号处补写一段“我”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珊瑚岛
①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有着五色缤纷、绚烂多彩的岛屿——珊瑚岛。
②我国南海中的岛屿大多是珊瑚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当你知道如此众多的岛屿竟是一种微小的珊瑚虫在风浪袭击下造成的,不能不感到惊奇。
③在北京故宫中可以看到一些作为珍品陈列的珊瑚树,这是珊瑚虫用自己分泌出来的石灰质建造的“公寓”。珊瑚树上有许多小孔,每个小孔都曾经住过一只珊瑚虫,它们总是群居在一起,造成的“公寓”多为灌木状,但是也有其他形状的。每当生出一只新的珊瑚虫,它们就会造出一个新的房间,于是随着珊瑚虫的繁衍,珊瑚树也就像树木一样长高、分枝。不过高度不会超出水面,因为珊瑚虫只能在水中生存,到接近水面时树枝就不再向上长而是像蘑菇一样四面铺开。万丈高楼平地起,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因而珊瑚虫也不能随便移动,只好从自己的房间里伸出几根触须来等待自投罗网的食物。这种“守株待兔”的猎食方法,你也许觉得太笨,担心它会挨饿吧。但是不必过虑,因为它们是“有饭大家吃”。在一个“公寓”中,所有的珊瑚虫都被一根管子连接起来,任何一只珊瑚虫捕获了食物消化后,马上通过这根管子与大家同享食物的养料。一只珊瑚虫捕获食物的机会少,成千上万只珊瑚虫的合作保证了大家都有足够的食物,得以生存繁殖下去。
④珊瑚虫虽然是定居的,但是在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便停止生殖新的珊瑚虫,而变为产卵。卵被海水带到别的地方发育生长,建造起新的“公寓”,使海中形成了密密的珊瑚“森林”。“森林”的空隙中成为其他许多海生动物栖息之所。
⑤随着岁月的消逝,珊瑚虫不断死去,但“公寓”仍在。那些“森林”中的“居民”也在不断死亡,留下了它们的石灰质硬壳去填充密林中的空隙。不断新生的珊瑚虫分泌出石灰质把这些东西胶结起来,逐渐形成结实的礁石、岛屿。珊瑚礁形成的速度并不慢。在我国的西沙群岛上,曾观测到每年增长三毫米的记录。
⑥风浪极力破坏珊瑚虫的工作,它把许多珊瑚打碎。但这并未能阻止造礁工作的进行,顽强生长的珊瑚虫不断地补偿了海浪造成的破坏,而那些碎了的珊瑚也正好用来填充“森林”中的空隙,起了加固的作用。
⑦不过珊瑚虫也有它的“娇气”,它怕冷、怕黑暗、怕浑浊的海水,因此一般只能在温度不低于20℃、深度不超过80米的清澈海水中生存。海水中的盐分还不能过多或过少,含盐量2.7%左右最适合它生长;同时,它还要求有一个石质的海底作为它们的“公寓”的基础。因此珊瑚礁多在大陆的海滨和大洋中岛屿的周围建造起来,而且主要分布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在大洋中,当珊瑚作为靠山的岛屿因地壳发生运动而逐渐沉没后,珊瑚礁却因珊瑚虫的不断生长而继续向上发育,造成了环形的珊瑚岛。岛的中央是海水,周围是珊瑚礁构成的堤坝,其间有些缺口,大洋中的许多珊瑚岛都是这种形态。如果海底上升,则成为实心的珊瑚岛了。我国的西沙群岛就是这种类型,那里的珊瑚岛已高出水平面十二米多。第③段中“守株待兔”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请在下列方框内填上合适的词语来表示珊瑚岛的形成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的沙地上的。 |
B.珊瑚虫对它生存的海水的温度、深度及含盐量都有要求。 |
C.珊瑚岛有环形和实心两种形态,西沙群岛属于实心珊瑚岛。 |
D.珊瑚礁大多出现在大陆的海滨和大洋中岛屿的四周。 |
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5分)
秋光的涨幅
张晓峰
绿竹笋,我觉得它是台湾最有特色的好吃的笋子,这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根据。孟
宗笋细腻芬芳,麻竹笋硕大耐嚼,桶笋幼脆别致,但夏天吃一道甘冽多汁的绿竹冰笋,
真觉得人生到此,大可无求了。
②然而,好吃的绿竹笋只属于夏日,像蝉、像荷香、像艳丽的凤凰花…秋风一至,便枯索难寻。
③但由于暑假人去了北美,等回到台北,便急着补上这夏天岛屿上的至美之味,那盛在白瓷碗中、净如月色如素纨如清霜的绿竹笋。
④我到菜市场上,绿竹笋六十元一斤,笋子重,又带壳,我觉得价钱太贵。
⑤“哎,就快没了,”卖菜妇说,“要吃就要快了。”
⑥我听她的话,心中微痛,彷佛我买的货物不是笋子,而是什么转眼就要消逝的东西,如长江鲥鱼,如七家湾的樱花吻鲑,如高山上的云豹…就要没了。啊,属于我的这一生,竟需要每天去和某种千百万年来一直活着的生物说“再见”。啊,我们竟是来出席告别仪式的吗?
⑦绿竹笋很好吃,一如预期。
⑧第二个礼拜,我又去菜市场,绿竹笋仍在,这次却索价七十元一斤了。第三个礼拜是八十元,最近一次,再问价,竟是九十元。
⑨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位美国博物学家艾文温‧第尔,他和妻子在二月末从佛罗里达出发,做了一个和中国词人说法相反的实验。宋词中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他们夫妻二人却自己开着车往北走,竟然打起与春天同时北进的算盘,而且,连春天的步行速度也被他们窥探出来了。原来,春天是以每天十五英里的速度往北方挺进的。他们一路走,走到六月,到了加拿大边境才歇了下来。好一趟偕春北进的壮举。
⑩原来,“春天的脚步”这句话不是空话,它是真有其方向,真有行速,甚至真的可以尾随追踪。
⑾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轻烟一缕。
⑿也许极热极湿极气闷,也许还不时遭我骂一声“什么鬼天气”,但毕竟也是相遇一场,我会记得这阳光泼旺的长夏。绿竹笋想来会在贵道极点的时候戛然消失。秋天会渐深渐老,以每周十元的涨幅来向我索价。
(选自《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根据文意,好吃的绿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2分)
第⑥段中“我听她的话,心中微痛”一句中,“我”心中微痛的原因是什么?(2分)
赏析下面的句子。
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青烟一缕。第⑨段文中 爱文温 第尔夫妇与中国词人对待春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插叙爱文温 第尔夫妇的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用了很多笔墨写绿竹笋价格的涨幅,却以“秋光的涨幅”为标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大师什么是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格。
②陈寅格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格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格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格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格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格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选自《学习博览》)
1. |
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 |
2. |
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 |
3. |
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4. |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
5. |
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