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NA可能随机插入植物基因组内,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用此方法诱导拟南芥产生突变体的过程如下:种植野生型拟南芥,待植物形成花蕾时,将地上部分浸入农杆菌(其中的T-DNA上带有抗除草剂基因)悬浮液中以实现转化。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收获种子(称为T1代)。
环状DNA示意图
A、B、C、D表示能与相应T—DNA链
互补、长度相等的单链DNA片段;
箭头指示DNA合成方向。
(1)为筛选出已转化的个体,需将T1代播种在含 的培养基上生长,成熟后目交,收获种子(称为T2代)。
(2)为筛选出具有抗盐性状的突变体,需将T2代播种在含 的培养基上,获得所需个体。
(3)经过多代种植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盐突变体。为确定抗盐性状是否由单基因突变引起,需将该突变体与 植株进行杂交,再自交 代后统计性状分离比。
(4)若上述T-DNA的插入造成了基因功能丧失,从该突变体的表现型可以推测野生型基因的存在导致植物的抗盐性 。
(5)根据T-DNA的已知序列,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出被插入的基因片段。
其过程是:提取 植株的DNA,用限制酶处理后,再用 将获得的DNA片段连接成环(如下图)。以此为模板,从图中A、B、C、D四种单链DNA片断中选取 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的片断将用于获取该基因的全序列信息。
(每空2分,共16分)右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细菌的示意图,图中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称为作用,①和③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
(2)图中②过程进行的是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将细菌分解,该过程属于 免疫。
(3)当该细菌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当该菌体在体液中活动时,会被相应的消灭。该物质是由图中( )合成的,其特异性是由 决定的。
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指出下列结构的名称:F_________,G__________。
(2)A、B、C几部分液体可统称为____________。
(3)指出组织细胞所利用的氧气从红细胞中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用“→”和标号表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图中C的成分通过一个怎样的途径可能形成B的成分(用“→”和文字及标号表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1)根据上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将。
(2)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是;。
右图为免疫的有关示意图。依据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当____________时,丙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丁并产生大量的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它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顺序是(用图b标号)。
(3)若图a中的2吸附在皮肤细胞表面,过敏原与之结合,使皮肤细胞释放出__________等物质,引起皮肤出现红肿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施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人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 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人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