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的启示
殷颖
①我家有两盆昙花,枝叶都很茂密。前些时候忽然发现它那不规则的厚叶上有虫蛀的现象,且有点泛黄,正担心它的健康,要给它喷药施肥。两天前浇水时,竟发现叶底出现了两朵小小的蓓蕾。
②我虽然密切地注意着这两朵棕色的蓓蕾.但仍然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由一个小指那么大长成了五寸长的。今天下午,当我再注视它的时候,发现包在外面的好几片棕色的花瓣已经倒卷,里面的雪白的嫩瓣已微微开启。根据经验,这是含苞待放的时刻了。家人立刻紧张起来,将花盆由院中移到客厅的桌子上。有人建议要请朋友来观赏,我则觉得若请一些俗客来围观,倒不如让它悄悄地绽开,再静静地谢去,让它那片刻宝贵的生命得到安详与静谧,而且昙花绽开的时刻都挑在夜晚,似乎是有意逃避白天的烦嚣的,所以无论鸿儒与白丁我都没有邀请,只静静地将这盆昙花摆在桌子上,在唱机中放柴可夫斯基忧郁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然后泡一杯苦茗,静候它绽放。
③每一次我都想看看昙花开放的情形,但多半因事耽误了,这次我决心要看着它开放。于是,我拿着茶杯守在旁边凝视着它。看着那饱满待放的花苞,心头忽然充满了生命的神奇的感觉。
④想到生命的短促与珍贵。一朵昙花由盛开到枯萎,它美丽的生命不过是两三个小时,所谓“昙花一现”,生命何其短促;惟其短促,才弥足珍贵。这短短的“一现”,虽然只有两个小时,比起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不同?颇使我感到惶然。摩西说:“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转眼成空”与“一现”的昙花,又有何区别?若活了七十年,回忆起来却是苍白贫乏的岁月,还远不如昙花在一瞬中绽放出生命的芳香,将它的美丽贡献给人,反能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呢!昙花将它全部的生命浓缩成短短的两小时,璀璨绮丽地盛开在人间,我想它绽放的—刻,已与永恒连接为一体了。
⑤我默想着生命的意义,期待两个新生命的诞生,神情逐渐严肃起来。当我再抬头看那盆昙花时,两个洁白馥郁的新生命,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绽开在我面前了。
⑥我出神地凝视着这两个白色的新生命,花瓣柔美而轻灵,有点像池中的白睡莲,但睡莲此刻恐怕正在梦中与绿色的小青蛙跳圆舞吧!我熄掉室中的灯光,让清澈的月华流进来,看去像凝在蒙蒙的雾中,比睡莲更美,不,比什么花都美!雪白的花瓣,在浓叶的掩映下,如夜空中的一朵云彩,如安琪儿的翅膀。花朵的中心伸出了一束细细长长的花蕊,弥漫着淡淡的幽香。因为它的生命过于短促,所以它美得那样迷人,美得使人窒息。当我凝视它的时候,竟在不知不觉中被空灵的气氛所感染,顿时挣脱了凄迷的夜色与忧郁的音乐的羁绊,与永恒的美连结在一起了。请说说第①自然段“竟”字的表达作用。
当昙花快要开放时,家人中“有人建议要请朋友来观赏”,“我”却为什么不邀请别人来观赏?
第⑥自然段写绽开的昙花时又写到了白睡莲,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获得的“启示”。
凿井
①常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
②当然,人生有许多推不开的负担,但是,在这些负担之中,有许多是不必要的。许多人在除了自己分内该忙的事情之外,还要忙些不该忙的。如忙应酬,忙着为了增加物质享用或虚荣而去赚钱,忙着奔走钻营去求地位。对自己已经着手的工作易于失去兴趣,因而时常见异思迁。他们由于太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
③西哲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④乱忙的人是在凿浅井。他们东做一点,西做一点,每一口井都没有凿到水源。这不是能干,而是生命和财力的浪费。不要因为自己常被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因为他是在被人拖着凿浅井。
⑤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情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据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借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低落,可能是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妄测之词。
⑦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东方式的丰富晶莹的智慧,这口井,当可凿得更深些。
⑧对事情专一,并非不求上进,也非懒惰。它是一种锲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定力,摆脱其他外物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番定力才是促成一个人凿井及泉的最重要的条件。
⑨《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许多道理,而完成了这本名著。这是“专一”的最佳实例。
⑩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细读全文,你认为文章以“凿井”为题有什么好处?
第⑦段中划线的“凿得够深”与“凿得更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在“凿井”,假如“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井”却仍未能“凿井及泉”,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该怎样做?请结合实际阐述理由。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拆字趣谈
陈章
中国的方块字,或象形,或象声,蕴含玄机哲理,妙不可言。你看:天为一大,地乃土也;白水为泉,止戈为武;不正就歪,人为即伪;有水可为河,无木不成林;官字两个口,兵字两条腿;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江洋湖海三点水,忍字心头一把刀……
有些字的组成很有寓意,譬如“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贪贫相近,祸福同旁。一个“人”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必须互相倚仗、相互支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那就只能“羽化而登仙”(见苏东坡《前赤壁赋》)。所谓“仙”者,自然不食人间烟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人一旦做了官,即便只是个小吏,也可以“使”唤人,“使”字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近来又有人考证:“走”“关”系就是送,咬耳根授机宜即为邪,某些看上去很有“威”望的男人,暗地里藏有一个女人……
正因为汉字如此奇妙,故历来拆字的故事不少。《岳飞传》说,宋高宗赵构因岳飞主战、秦桧主和而被搅得六神无主,于是微服出街解闷,遇一拆字先生,赵构便据当时的季节随手写了一个“春”字。拆字先生看罢纳头便拜。赵构大惊,问其究竟,先生说,客官你看:一夫旁边一轮红日,岂是等闲之辈。赵构听了,觉得在理,便继续追问此字玄机。拆字者一边收摊,一边向赵构耳语一句:春字“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说完便赶紧开溜了。很明显,这个故事的导向是讽刺秦桧的。明末崇祯也有个拆字故事。说他向拆字先生说了个“友”字,先生听了说,不好,“反”王出头了。崇祯改口说,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无的有。先生说,也不妙,“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崇祯改口又说:是辛酉戊亥的酉字。先生说,完了,至“尊”被砍头去足了。
上面两则故事,显然都是后人杜撰的。而下面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四人帮”时期,我下乡到农村。有一回,一位农民缴完公粮以后缴余粮时发牢骚说:“饭都吃不饱,还要交余粮。”知青中有人告诉他:“繁体字的余字有个食字旁,如今简化汉字,缺食也得有余了。”
最令我叹服的是:民主这个词儿,是近代才出现的。而几千年前仓颉老先生造字时早就察觉、预感到了:民主这东西,既然要实行,就一点都不能少,少一点就成“民王”了。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拆字”一词的理解。(3分)
文章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其作用?(3分)
阅读末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民王”一词的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国演义》也记载了一个运用拆字编制的隐语:“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暗示当时人们不敢说出的愿望。你能猜出是指东汉末年的哪一个军阀吗?请写出其姓名。(1分)
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是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密谈!”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过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务,而我投入的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后,她只练到15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
“你的号有没有密码保护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天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可我不能表现的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是我还想用QQ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吗!不管你怎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是想更加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火柴吗?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选用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变化过程()→()→()→()(每格2字)
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伏笔:
简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在“放”、“管”、“疏”、“严”中选一个字填入下面的句子。
教育孩子改掉不良习惯,“”永远比“堵”更为有效。
月光启蒙(10分 )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风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2分 )
将“安详”“慈祥”填人文中的甲、乙处:她[甲] ____________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____________。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人恰当的文字。( 2分 )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谜语。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3分 )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
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冬,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了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选自2011年12月30日《扬子晚报》)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所写的“菊事”有哪两件。
简要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⑥段中写程爹“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请说说老人为什么会“很有成就感”。
理解第④段中“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这句话在文章里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