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为证明并观察铜与稀HNO3反应的产物是NO,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根据他们的思路,回答有关的问题。
(一)实验仪器:大试管、玻璃导管、橡皮塞、烧杯、棉花、注射器。
(二)实验药品:铜丝、稀硝酸、碳酸钙颗粒、烧碱溶液。
(三)实验原理: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① 。
(四)实验步骤:
1、按右图所示连接好装置,检验装置的 ② ;
2、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药品(填化学式) ③ ,然后向试管中倒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塞紧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
3、让试管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封住导管口;
4、将铜丝向下移动插入试管液体中,使之与稀硝酸反应;
5、把注射器的针孔插入试管口的橡皮塞中,缓慢向试管内推入空气。
(五)实验讨论: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④ ;
2、实验步骤⑤的目的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⑤ 。
(六)实验评价:
该装置的优点是(任写一个即可) ⑥ ;
有同学提出:增加右图所示装置,在步骤②完成后,当有明显现象再撤去该装置,并继续步骤③的“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封住导管口”。请评价他的做法 ⑦ 。
将20g Ba(OH)2·8H2O晶体与10 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小烧杯中,将烧杯放在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和反应混合物成糊状
(3)通过现象,说明该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填“小于”或“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对于反应2S02+022SO3(g)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将生成的S03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填入下表空格内(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编号 |
改变的条件 |
生成SO3的速率 |
① |
升高温度 |
|
② |
降低温度 |
|
③ |
增大氧气的浓度 |
|
④ |
使用催化剂 |
|
⑤ |
压缩体积 |
|
⑥ |
恒容下充人Ne |
(6分)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D>C>B>A,且B、C、D同周期,A、D同主族,B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D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据此填空:
(1)C元素的名称为,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2)D在周期表的周期,族。
(3)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填写)
(4)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每空2分共10分)
I.在1L容器中通入CO2、H2各2mol,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 + H2CO + H2O,
回答下列问题:
(1)在830℃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50%。若把体系温度降至800℃求得平衡常数K1=0.81,可以推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2)800℃时,某时刻测得体系中各物质的量如下:n(CO2)=1.2mol,n(H2)=1.5mol,n(CO)=0.9mol,n(H2O)=0.9mol,则此时该反应进行.(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处于平衡状态”)。
II.向一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化学反应X(g)+2Y(s) 2Z(g);△H<0。右图是容器中X、Z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0~10min 容器内气体的压强逐渐 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无法确定”)
(2)推测在第7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___第13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__(填序号)
①增加Z的量 ②增加X的量 ③升温 ④降温 ⑤使用催化剂
、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及产率等问题。已知:CO(g)+H2O(g)
H2(g)+CO2(g)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
400 |
500 |
830 |
1000 |
平衡常数K |
10 |
9 |
1 |
0.6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上述正向反应是:反应(选填:放热、吸热)。
(3)某温度下上述反应平衡时,恒容、升高温度,原化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填“正”或“逆”),
正反应速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在830℃发生上述反应,以下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恒容反应器,其中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有(选填A、B、C、D)。
A |
B |
C |
D |
|
n(CO2) |
3 |
1 |
0 |
1 |
n(H2) |
2 |
1 |
0 |
1 |
n(CO) |
1 |
2 |
3 |
0.5 |
n(H2O) |
5 |
2 |
3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