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这里的碘、氟、钙、铁是指
A.单质 | B.分子 | C.元素 | D.原子 |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 |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 B. |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
C. |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 溶液 | D. | 加热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的混和物 |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 验 设 计 |
![]() |
![]() |
![]() |
![]() |
实验 目的 |
验证氧气是否集满 |
检验铵态氮肥 |
证明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
验证质量 守恒定律 |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
A |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浓硫酸干燥 |
||
B |
泥沙 |
溶解、过滤、蒸发 |
|
C |
通过足量的灼热铜丝网 |
||
D |
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 |
下列词语或俗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A.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
B.钻木取火——使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 |
C.真金不怕火烧——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D.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硬度大 |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 降温至 ,析出甲多 |
B. | 时,甲、乙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 | 将甲溶液从 降温到 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
D. | 将 时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