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
请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努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原因。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的经典台词“人倒了还可以扶起,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了”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老人摔倒在路上,你扶不扶?在这一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的背后,折射出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
为实现道德崛起,某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并通过电视台播放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倡导了文明新风,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联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012年9月27日,在(论语)词句的诵读声中,主题为“文化圣地、共有家园”的“2012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多年来,伐学作为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虽屡遭批判、排斤、挑战,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输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中儒家学说又发展到新的阶段,影响更为深远。
材料二:孔子说:“是何言也!君子通于进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艳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丘其幸乎。”《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2)从文化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巧日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关学精神;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坚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艺末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生活。
结合材料分析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识之士所遵从的信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家风”系列报道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请你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拙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提炼.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问题: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