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该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区,Y地位于南亚中部。读表回答问题。
地 点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
与震中的距离 |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
震 级 |
死亡人数 |
X |
200 |
5.8 |
上午10:25 |
7.4 |
8 |
Y |
500 |
2.5 |
早上4:00 |
7.1 |
1820 |
从表中的资料看,下列哪项不能明确判断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
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人口密度大 | B.距离震中近 |
C.地震发生时间 |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
图4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区域图,读后回答14—17题。城市①、②、③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 B.①③② |
C.②③① | D.②①③ |
影响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 B.地形和河流 |
C.气候和河流 | D.矿产和交通 |
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
A.沿线河网密布 |
B.沿线冰川广布 |
C.沿线地势起伏大 |
D.沿线多沙漠 |
城市①和④的气候差异是
A.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 |
B.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 |
C.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 |
D.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 |
表1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后完成11—13题。
表1
省(直辖市)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占 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占 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
甲省 |
7.17 |
7.15 |
乙省 |
7.31 |
7.02 |
丙省 |
6.83 |
7.79 |
丁市 |
1.32 |
1.72 |
表中内容反映,甲、乙、丙三省
A.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
B.人口流动量大 |
C.经济发达 |
D.人口大省 |
丁市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快,人口出生率高 |
B.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增长率高 |
C.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
D.经济发达,迁入人口数量多 |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
A.甲省 | B.乙省 |
C.丙省 | D.丁市 |
图3是我国东南某地的地形地质图,该区域石灰岩广布。分析完成8—10题。P站水量比Q站明显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QP之间
A.蒸发旺盛 |
B.下渗量大 |
C.灌溉引水多 |
D.降水量减少 |
该地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A.地壳运动 | B.变质作用 |
C.流水沉积 | D.流水侵蚀 |
该区域土地不合理利用易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海平面上升 | B.水土流失 |
C.土地盐碱化 | D.旱涝频发 |
图2是某岛一月份均温分布图。读后回答5—7题。该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中部多,四周少 | B.四周多,中部少 |
C.东部多,西部少 | D.西部多,东部少 |
影响该岛降水的主要是
A.东南季风和寒流 | B.赤道低气压和暖流 |
C.东南信风和暖流 | D.副热带高气压和寒流 |
该岛东部的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热带草原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D.热带雨林 |
图1是经纬网局部图。M时刻,甲地正在日出,乙地正在日落。读后回答1—4题。关于当日甲、乙两地昼长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的较长 |
B.乙地的较长 |
C.甲地昼长6小时 |
D.乙地昼长18小时 |
此时,北京时间为
A.4点 | B.7点 |
C.8点 | D.11点 |
这一天
A.北京日出东北方 |
B.济南白昼正渐长 |
C.广州正午日影正渐长 |
D.曾母暗沙正午日影朝北 |
M时刻后的一周时间内,若甲地日出时,乙地已经日落,则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正向北移动 | B.在北半球,正向南移动 |
C.在南半球,正向北移动 | D.在南半球,正向南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