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
B.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
C.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B.动物的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决定的 |
C.SARS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D.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一定有新物种形成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如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从制作酸奶的乳酸菌中提取预处理所需的酶 |
B.玉米秸杆预处理后,应该选用淀粉酶进行水解 |
C.发酵阶段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
D.发酵用的“糖液”为微生物提供碳源,不能提供氮源。 |
右图表示某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一乙 |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他们以同种植物为食 |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
关于“验证落叶的腐烂是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结果”的课题,设计合理的是()
A.用灭菌和未灭菌的土壤分别包埋同种等量落叶 |
B.用同样的土壤分别包埋灭菌和未灭菌的同种等量落叶 |
C.用两种不同土壤分别包埋同种等量落叶 |
D.用同样的土壤分别包埋同种等量的落叶和摘下的未败落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