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数字黄河”的某一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问题。
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黄河”关系上图反映“数字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来查阅获得黄河的有关信息 |
B.可以用来指导黄河防汛和水量调度 |
C.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距离较远,价值不大 |
D.“数字黄河”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
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就是指3S技术的应用 |
B.一个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地球 |
C.主要反映现实问题,不能应用于可持续发展 |
D.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模拟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是因为( )
A.山地多,平地少 | B.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较少 |
C.后备资源不足,可垦荒地不多 | D.人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尤其耕地更少 |
我国各地区所对应的资源问题,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广人稀,矿产短缺 | B.西部土地紧张,水源不足 |
C.南方地区水源、能源不足 | D.华北地区人地、水土矛盾叠加 |
下列有关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中叶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
B.20世纪60年代,出口加工区在东亚的转移是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的典型例证 |
C.日本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廉价劳动力 |
D.由于市场的因素,目前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在西欧和北美 |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据此回答以下2题。棉花及其制品跨国生产与跨国零售一体化的代表模式:美国棉花→巴基斯坦纱→中国布→意大利印染→法国服装设计→土耳其制造→跨国百货销售。该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主要依靠本国的()
A.原料 | B.技术 | C.市场 | D.政策 |
在上题的模式中,美国为世界性跨国生产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
A.耕地面积广大 | B.劳动力成本低 | C.区域专业化生产 | D.劳动力素质高 |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成“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以下2题。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 | B.太阳能资源丰富 | C.煤炭资源丰富 | D.水能资源丰富 |
若“调水变为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径流量 |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