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是世界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0分)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分别是 和 ,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 (4分)
(2)C的值大约是 ,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 (2分)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 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A、B的纬度值约为37 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2分)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能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榆林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鄂尔多斯与榆林有关项目比较表
地 区 |
鄂尔多斯 |
榆林 |
|
矿产探明储量 |
煤炭 |
占全国1/6 |
占全国1/5 |
天然气 |
占全国1/3 |
占全国近1/3 |
|
产业构成 |
三次产业比例(2011年) |
2.6∶60.1∶37.3 |
4.9∶71.1∶24 |
人文与经济指标 |
城镇化水平(2011年) |
71% |
48.56% |
人才密度(2008年) |
303/万人 |
194/万人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990年 |
14.87 |
19.77 |
2011年 |
3218 |
2292 |
(1)榆林地区的地形地势总体特征是;上图所示区域黄河干流河段的总体流向是。
(2)材料一中的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但近年来湖面下降,水质变差,分析引起红碱淖湖水变化的可能原因。
(3)读材料二,与鄂尔多斯相比,榆林经济增长速度较,其原因可能是。
(4)榆林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保护其生态环境,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布有中国纬度和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效益突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西双版纳橡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规划目标
2005年 |
2010年 |
2015年(计划) |
|
种植面积(万亩) |
284.71 |
406.96 |
407 |
橡胶产量(万吨) |
19.07 |
25.53 |
35 |
(1)西双版纳地处带,气候特征是
(2)傣族的新年(泼水节)在4月13—15日,此期间景洪市白昼逐渐变(长、短);夏至日,景洪和磨憨比,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
(3)材料二数据表明,2010年以前西双版纳橡胶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十二五”期间橡胶增产主要依靠,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4)近年来,由于过度种植橡胶,热带森林面积在减少,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原始生态林,请分析由此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
读图甲和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世界上两个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它们在19世纪中后期发展工业所拥有的共同区位优势是________资源和水资源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工业区在自然带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是_______________业。图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区域内资源短缺、________________、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偏高。区域面临着_______________、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4)面对困境,两地都采取了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使得区域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力发展____________和高新技术产业,③重视_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
读“甲、乙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为东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A.法国B.德国C.印度D.新加坡
(2)若乙为西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A.墨西哥B.巴西C.阿根廷D.美国
(3)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甲国产业结构将向乙国产业结构的趋势发展,因此从现在到未来,甲国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势是向第产业转化。
(4)甲国的劳动力流向乙国,主要从事第产业,乙国到甲国办跨国公司,主要是看重甲国的和。
(5)乙国向甲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密集型产业和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转移对甲国的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造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材料3: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根据材料1判断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商品粮基地。(4分)
(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2分)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要保持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今后的发展途径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