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化学学习中有所体现。请分析题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右下图实验一中“更高”的化学方程式: 。由此实验你认为实验室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杂质的最佳试剂是 。
(2)写出右图实验二中“更快”的化学方程式: 。
(3)“更强”,辩论见风采。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是“1 + 1等于不等于2。”甲方认为:1 + 1等于2。乙方认为:1 + 1不等于2。请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判断。
①如果你认为甲方正确,请举一例 ;
②如果你认为乙方正确,请举一例 。
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生成铜绿(俗称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分解成黑色固体物质、无色气体和水。这种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的成分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是Cu2(OH)2CO3。稀硫酸能与Fe2O3、CuO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提出猜想:某同学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无色液体的成分做出了一下猜想:
①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②黑色固体为氧化铜;③…
实验验证:实验装置如图。
在此实验装置中,大试管的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验证①:若猜想①正确,实验过程中应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在反应完全停止加热时,针对熄灭酒精灯和把导管移出液面这两步操作,你认为应该先进行的操作是。
验证②:从装置中取下大试管并冷却到室温,然后向大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实验现象。若猜想②正确,观察到得实验现象应该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将金属钠放入水中,可以反应生成NaOH和H2;钠跟氧气混合加热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钠跟C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单质碳。
(1)试写出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刘同学用图A装置做钠跟氧气反应实验,观察到生成物中出现黑色固体,则该黑色固体是(填化学式),试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黑色固体成分,小刘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
探究反应中CO2的
猜想①:CO2的来源于 ;猜想②:CO2的来源于 ;
在上述两种来源中,(填序号)是CO2的主要来源。用图B和C装置实验的目的是 。
某工厂产生的铜屑中含有少最铁屑.现要回收利用其中的铜,需除去其中的铁屑,张山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1)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从回收利用率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
(2)两个方案中都有过滤操作,该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甲
方案乙
(4)你能否再设计一个不同原理的方案?写出你的方案
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
小青探究铜与稀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加热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开始变色,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
[提出猜想]①可能是H2;②可能是O2;③可能是SO2
任何的猜想都要有依据,则小青提出猜想的依据是:____。
[查阅资料]①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产生SO2;②SO2与Ca(OH)2反应生成难溶的CaSO3。
[实验验证]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验证小青的猜想,并将相关内容填在下表。
仅限选择的用品和试剂:试管;带火星的木条、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第一步 |
||
第二步 |
[交流与讨论]经验证,猜想③正确,为此,小青作了如下解释:加热使溶液中的水不断蒸发,硫酸浓度逐渐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硫酸跟铜反应产生SO2气体。你觉得小青的解释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