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A 图B
(1)图A图B别是哪个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这两处遗址位于哪里?
(2)请你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3)这两处遗址的居民分别种植哪种粮食作物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进:“没有人比我懂得湿润意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弃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言论?他为什么既向法国人表示感激,又对“法国人离开”表示巨大快乐?
材料二 (见下图)
(2)材料二中的漫画所反映的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由此引发的美国内战中,林肯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这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的革命的解放战争开始的
—————列宁
(3)材料三中的解放战争是谁领导的什么战争?对世界历史有何影响?
(4)以上三位历史人物对本国甚至全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你认为他们事业成功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作品对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给予深刻的批评,对以后的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
──丘吉尔
材料二: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三: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潮?
(2)材料二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请举出两例受此观点影响的欧美革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大国崛起的作用。
(4)材料四中“这个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个理论”指导的运动一例
(5)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840年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粘满了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一时不再撞击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人的生命和尊严、国家的存亡与荣辱在此后的百年后,达到最后的极限…
材料二:60年前8月15日,日落东瀛。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将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材料四:毫无疑问,灾难和屈辱应当永远被记住,这是后来者的道义责任。但仅仅记住这些是不够的。仅仅强调屈辱、苦难的记忆,其实难免是对先烈们的不敬。他们胜利了,我们更不能忘却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1840年”近代史的开端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60年前8月15日,日落东瀛”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三的两处横线处都应填上那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遇难者人数达到多少?
(4)结合上述材料,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下图是反映红军长征的场面,你能为这三幅画写个题目吗?
(2)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3)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发扬红军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