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②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③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故:通“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功夫。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下列句中的“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穴故嵌空而缭曲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遂蛇行而入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山行遇虎 | B.乃力运数石 |
C.填然鼓之 | D.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虎被熏灼 | B.虎亦随入 |
C.有碑仆道 | D.木直中绳,煣以为轮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请写出至少5个含有“虎”字的成语。(三至四个得1分,五个满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不事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下列各项中对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扣:扣问 |
B.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蕲:通“祈”,求 |
C.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延:招请 |
D.卒辞之卒: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妄与人接失其所与,不知 |
B.不蕲人之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为邑人所敬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D.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木欣欣以向荣 |
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 |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 于 才 力 之 均 敌 而 惟 恐 其 不 能 相 胜 于 是 纷 纭 之 辩 以 生 是 故 知 道 者 视 天 下 之 歧 趋 异 说 皆 未 尝 出 于 吾 道 之 外 故 其 心 恢 然 有 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节选自刘大櫆《息争》)刘大櫆与_____________、姚鼐并称清代“_____________”派三大家。
这段文字主要思想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
归有光
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而以余年差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惟推府为郡司理,儒者能道,前世论刑之说详矣。
余读《尚书》古文:“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此今世所用孔氏书语也。而伏生今文以“恤”为“谧”,汉儒传之。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静”即“谧”也。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
余生吴中,独以应试经行齐、鲁、燕、赵之郊,尝慕游西北,即无繇而至。与时自安定往来长安中,又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行邛崃九折坂,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当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
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在史馆难得。”嘉靖二十九年,虏骑薄都城。公卿会内廷,先生独申大议,至廷骂阿党,风节凛然,有汲长孺所不及者,京师人至今能道之。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繇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羡与时之获见先生也,而又以喜与时之得师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钦:钦佩。 |
B.自古论刑取其要 要:要旨。 |
C.览剑阁石门之胜 胜:胜景。 |
D.虏骑薄都城薄:迫近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独以应试经行齐、鲁、燕、赵之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B.而韩魏公为守而母立于兹 |
C.故余于与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D.而羡与时之获见先生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好古文却不愿与当时写古文的人交往,却因孟与时的真诚而同他交好。归有光为了表示感激,不想用有关推官的言论作给孟与时的离别赠言。 |
B.孔子的古文《尚书》、伏生的今文《尚书》以及太史公《本纪》三本书对刑罚态度的用词不一样,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求推官的态度要严肃,要以实现“静”为其终极目的。这其实也体现了归有光的一种“爱民”思想。 |
C.归有光讲述王介甫和韩魏公的故事,是要规劝孟与时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还要在闲暇时间像古人一样勤奋读书。 |
D.归有光最后一段提到赵孟静,通过具体的事例赞扬他高风亮节的品格,并提醒孟与时:要敬重赵孟静先生一类的贤士。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繇一见之。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呼?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此见怨,故位不升见:被。 |
B.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节约。 |
C.谮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
D.信哉斯言 信:相信。 |
下列全都表明虞延“大公无私”的一组是
①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③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⑤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⑥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A.①②⑥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
翻译
(1) 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