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第7期,有删节)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
C.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
B.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下降,造成伤风感冒多发。 |
C.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
D.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造成感冒多发。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暴发的危害最大的流感当数去年发源于墨西哥继而波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甲流感,致病病毒H1N1即是一种典型的流感病毒。 |
B.普通感冒因“新鲜毒种”侵入会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易被医生误诊为“流感”。 |
C.流感肆虐期间,将患者隔离,去人流量大的场所要求戴防护口罩,均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
D.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注意保暖,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王渔洋)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元章也,日:“诗如龙然,首、尾、爪、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日:“诗如神龙,屈伸变化,固元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钫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二) 中国画 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
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有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消而空景观”,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遇”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的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从语段(一)来看,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洪防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
C.赵执信的看法与洪防思差不多,既要画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
从语段(二)看,对“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舞台上的环境布景,为演员“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营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
B.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
C.中国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因为逼真的环境布置会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
D.中国戏曲演员是经过化妆的,所以不需要环境布景,便于剧中人物与观众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请指出下面哪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不符合上述观点( )(3分)
A.“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自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
B.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
C.“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
D.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后思想家李贽
李贽(1527—1602),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耿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
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来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公安派主张作诗应独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体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盲目迷信儒学传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的精神。
B.李贽倡导功利价值,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符合资本主义萌芽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C.李贽反对封建说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本质差别,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民主价值观。
D。李贽反对孔孟之道,提倡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认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
17.下列有关李贽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历时十多年,在湖北黄安、麻城读书、讲学、著述,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B.公安派主张作诗应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
C.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D.李贽的学说击中了封建伦理制度的要害,被视为异端、邪说,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他们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30 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
(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0.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于“政治部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C.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
生态区需要准确“定位”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加剧,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也面临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困境。事实说明:我们的发展和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人与自然还不能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必需的水资源和粮食、肉,奶、鱼等食品以及棉花,油料、木材等物质材料,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维系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生命环境。联合国在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把生态系统的这些服务功能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产品提供功能;二是生态调节功能;三是文化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在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文化多样性的形成、音乐、诗歌等创作灵感产生等方面的作用;四是生态支持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质、释放氧气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场所的功能。
当前我国以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与削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赖性的认识,远落后于我们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导致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如农药等化学品的合成生产技术、大规模森林采伐和资源开发技术等不幸地成为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工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有的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保障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如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的森林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评价其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这对指导我国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科技日报》2006.11.09)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类的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 |
B.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药等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 |
C.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远落后于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 |
D.水资源短,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等。 |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定位”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 |
B.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及生命支持服务功能。 |
C.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
D.生态系统具有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文化服务和生态支持四大功能。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定位并合理利用“生态支持功能”,神奇的九寨沟风光、神秘的羌寨文化也许才会永不消失。 |
B.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就一定能保持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生物的多样性。 |
C.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是因为我们对生态区缺乏准确的定位。 |
D.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放缓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必由之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米勒郑小琼
我收到这些画作时,心中竟充满如此多的感伤,有关一些宏大的词语不断地涌了上来,我感觉我铺开的不再是画作,而是广阔的原野,那是我的川东平原,亲人们全都站在这画作之中了。这便是米勒吗?
我不断地倾心于他画中的忧郁。心就像一张巨大的原野,生命总会在原野上或多或少留下一些感受。在苍茫的辽阔的大地上,我只是一个倾听者,倾听着米勒不急不缓、有些伤感的诉说。田野是一片无穷的诱惑,它不断地吸引着我。我想此刻我应该如同那位老妇人一样弯下腰来,拾起每一株遗失在大地上的麦穗。她多么像我年迈的祖母啊,我多想走近她,去握住她那双充满了沧桑的手,去为她分担一些来自生活的贫困而产生的忧郁。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时我常常会跟在祖母的背后去收获后的田野上拾麦穗,祖辈父辈对每一粒粮食都是那样的充满了敬畏之情,那种敬畏是如今没有感受饥饿滋味的人无法理解的。每当祖母看到被人不小心踩到泥里的麦穗条时,她总会一边小心翼翼的从泥里抽出那些麦穗,一边说着“作孽啊!作孽啊!”她会顿然神伤,然后会对年幼的我说起在她生命经历过的荒年来。
此刻,正在读画的观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原野上低着头颅,拾着艺术的麦穗。
我第一次知道米勒是从上世纪那个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开始,是那个疯疯癫癫留着两撇向上翘起的胡子的西班牙画家让我认识米勒的。达利是如此说的,他小时候在教会学校读书,教室的门上挂着米勒的《晚钟》,每次看到那幅画,他说他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那个低头默祷的农妇犹如现代圣母,那个脱了帽子规规矩矩垂掩沉重的头的农夫像一个被压抑的灵魂,米勒笔下那淡淡的哀愁气氛,就像他在回忆童年,使他难以忘怀。
当我不断打量着米勒的《拾穗者》,不由得想起一个诗人的诗句来:“拾穗者弯下腰来/整个天空弯下腰来/要是天空再旧一些/如同农妇身上的衣服/天空就是又一个拾麦穗的农妇”一直以来,我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艺术家们都怀着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是来自于他们作品的本身,在他们作品之中,我看到人类一种来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世俗的关心与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怜悯之心。
有一次,我独自置身于小房子里,关上窗帘,不断翻阅着那本印刷品上的米勒画集。他画中的人物是那样的平凡而温柔敦厚,朴实而安分守己。我想起了我乡下的父老乡亲,他们两者之间是如此相像,有时你会以为画中的人就是他们,或者他们是画中的人走进了现实中。黄昏之时,身心疲惫了,当你坐在那里,你突然目睹这画中的一个个疲惫的农妇或者是佝偻的老人,你不能不被人类自身命运的不同而大为感伤。我一直倾心于米勒画中的那种迟暮气息,一种枯涩的黄,袅袅穿过乡村的原野,生命在沉重的现实中长出了善良的翅膀,在悲天悯人的哀愁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现实。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一直企图让金黄色的余晖变成一双天使的翅膀,会把那一种不幸与悲伤带走。他的画如同我童年记忆中老了的辘轳一样,让我不断地回味着,在回忆之中学会了深刻与旷达。
我愿在这样的黄昏遍布的房间里,在宁静中铺开米勒,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落日的温暖与哀愁中。 (2006.12.22《河北日报》)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原野”,请简要阐释“原野”的含义?
作者由米勒《拾穗者》联想到祖母的“作孽啊,作孽”的情态和语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全文,请回答问题
⑴“在原野上低着头颅,拾着艺术的麦穗”,有何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⑵“在宁静中铺开米勒,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落日的温暖与哀愁中”,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