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一靠民主,二靠法制。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 )
| A.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
| B.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 C.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
| D.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种观点的最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承认人有能动作用 | B.是否承认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
| C.人的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 | D.是否承认做事情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
| A.强调文学创作要尊重创作的客观规律 |
| B.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
| C.没有看到艺术想象并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
| D.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
②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③规律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
|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是
|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
|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
|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
|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