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1分,共8分)下图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个体6不带有甲病的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B、b,乙病基因用A、a)
(1)甲病是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乙病是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体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个体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允许3和4再生一个孩子,2种病都不患的机率是__________。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愈伤组织是由离体的组织或器官通过A过程获得的,B、C过程是通过细胞的实现的。
(2)胚状体根据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体细胞胚”和“花粉胚”。
①用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花粉胚”,同种植物的花粉胚与体细胞胚在染色体数目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如果用处理二倍体植物的花粉胚,能获得可育的植株,该过程是
育种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③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离体细胞可以形成体细胞胚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其根本原因是每个细胞都含有这一过程体现了。
下图为蔬菜大棚中测定的相关数据,请分析并回答:
(1)甲图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其中A~B段CO2相对含量升高是因为植物的,影响B~D段CO2相对含量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在一天当中,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是在曲线的点。
(2)乙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如果将密闭大棚内的光照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后,其他条件不变,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ATP和NADPH产量将会,碳反应中____量将会减少。
(3)一般的蔬菜大棚都是采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膜做遮盖物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棚内的____来提高蔬菜的产量。
新千年刚到,疯牛病的再度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特别是欧洲的恐慌。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T.Alper)用紫外线等手段破坏患有羊瘙痒症(羊的类疯牛病)羊的脑组织中的核酸后,再将抽提物注射到健康脑中,仍具有感染能力。于是,她发问:瘙痒症的感染因子可能不舍核酸。不久,美国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坦利·普鲁辛纳(S.B.Pmsiner)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问题,马上着手进行了研究。8年后,终于出现了突破。证实这个感染物质确实不含核酸而只是蛋白质,且起名为朊病毒(Prion),以区别于病毒、细菌、真菌和其他含核酸的病原体。朊病毒对某些化学试剂,如甲醛、羟胺、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但对蛋白酶类、尿毒、苯酚、氯仿等不具抗性。于是他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朊病毒的致病蛋白(prpsc)是正常细胞蛋白(prpc)的一种构象变化。Pmsiner通过研究提出,病变的PRPSC与正常的prpc结合,会诱导正常的prpc转变为病变的prpsc,像多米诺骨牌级联效应那样,最后使正常的PrPC全部转变成病变的prpsc。研究还发现,病变的PrPSC与正常的prpc在氨基酸序列上是一致的,只是它们的空间构象不同。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的病毒都有由______构成的外壳和由______构成的核心。
(2)疯牛病的病原体的化学成分是______,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
(4)“羊瘙痒症”的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到瘫痪死亡。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朊病毒感染了羊的哪一器官?
(5)人们一直认为,蛋白质的性质是由组成它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那么,上述材料是否支持这一观点?
对农作物Ⅰ和Ⅱ在同一土壤中进行N、P、K三要素肥效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施肥;“-”表示未施肥):
作物种类 |
肥料成分 |
实验产量与原产量比(%) |
||
氮肥 |
磷肥 |
钾肥 |
||
农作物Ⅰ |
+ |
+ |
+ |
100 |
- |
- |
- |
68 |
|
- |
+ |
+ |
100 |
|
+ |
- |
+ |
70 |
|
+ |
+ |
- |
89 |
|
农作物Ⅱ |
+ |
+ |
+ |
100 |
- |
- |
- |
35 |
|
- |
+ |
+ |
48 |
|
+ |
- |
+ |
68 |
|
+ |
+ |
- |
91 |
(1)三肥效实验的结果显示,农作物Ⅰ与农作物Ⅱ的主要区别在于
。
(2)氮素化肥主要以 方式被作物根吸收, 措施有利于根系吸收矿质营养。
(3)若对农作物Ⅱ作无土栽培,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培养液中留存的NO/Ca2+比值减小,其与细胞结构有关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分析时,采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将其特殊处理使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2倍。
(1)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应该是______,这种物质的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影”的化学组成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_。此外,还含有少量的________。
(4)如果选取鸡的红细胞来验证细胞膜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用下列哪种物质处理会使细胞失去识别能力
A.核酸酶 | B.龙胆紫 | C.糖水解酶 | D.双缩脲试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