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 “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1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
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 |
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2.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1. |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黏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1. |
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A.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 B.观察嗜盐菌在其DNA被破坏之后能否重新恢复正常功能 C.观察嗜盐菌细胞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是否能继续生存 D.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在受损过程以探索其被恢复的奥秘 |
2. |
下列关于"嗜盐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即使DNA被分裂成为碎片,嗜盐菌的染色体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召集"起来。 B.因为嗜盐菌原本就是在一个不适合于生命生存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和进化的,所以它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C.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多数微生物包括部分嗜盐菌会死亡,但绝大部分的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 D.嗜盐菌是archaea太古微生物中的一种,它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与人体真核细胞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想似。 |
3. |
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 B.在嗜盐菌中,"随时待命"以对受损的DNA进行"抢救"的酶,与继续进行修复工作的其他种类的酶,都属于"分子修复工具"。 C.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照射下,只有80%的嗜盐菌的整套"分子修复工具"被激活,它们会很快出动,对那些受到损伤的DNA进行"抢救" D.在极端的干燥环境甚至真空环境中,嗜盐菌也能继续生存并正常繁殖,因为其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会修复细胞中的DNA损伤。 |
4.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在强烈紫外线辐射下嗜盐菌的存活率达80%,因此在高盐浓度海水嗜盐菌的存活率也约为80%。 B.实验证明嗜盐菌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仍能继续生存,可见嗜盐菌在完全无水的极端干燥环境中也可存活下来,或处于半体眠状态。 C.如能获取嗜盐菌特有的DNA修复"工具"并将其移植到人体中,那么人类也能在致命的紫外线照射下和极端干燥的真空环境里生存。 D.美国航空航天局之所以愿意资助嗜盐菌的研究项目,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它有助于解决宇航员因受宇宙射线伤害而引发各种疾病的难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斑马经济”与“小狗经济”(节选)
钟朋荣
(1)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 曾经看到以下场面:3 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
(2)大致过程是,3条小狗一起扑上去,第一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它都死死地不放:第二条小狗一上去就去咬住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它照样死死地不放。第三条小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
(3)3小条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8个字: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如果3条小狗都东咬一下,西咬一下,是很难制服大斑马的。
(4)浙江台州的经济就是“小狗经济”。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家族式的,或者就是家庭工厂。这些企业有非常细致的分工:甲企业生产A部件,乙企业生产B部件。作为家庭工厂,资金规模不是很大,人员也不是很多,不可能生产摩托车,但可以将摩托车上的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螺丝生产得非常精细,将其产量提高到足够大,将每个螺丝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张家生产A部件,李家生产B螺丝,整个台州市就成了一个大型摩托车生产集团。但这个“集团”不是由一个企业统一建厂,把数万人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厂长自上而下地指挥和管理,而是由上千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动力很强的家庭企业组合而成的。结果,台州市的摩托车生产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低30%左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要不了多久,内地许多大摩托车生产企业就会被台州一大群“小狗”打垮。如果说台州的经济是“小狗经济”,则内地由大型企业所支撑的经济就是“斑马经济”。
(5)“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的区别,本质上是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6)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有三种:
(7)一种是雇佣的关系:某A投资办工厂,而且把工厂办得很大,其他人都到工厂内打工,听从老板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8)另一种是合伙关系:上述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出管理,有营销网络的出营销网络,所有这些都经评估后折合一定的股份,大家共同办成一个股份公司。
(9)第三种是买卖关系:甲生产A部件,乙生产B部件,丙生产C部件,大家在市场上交易,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10)“小狗经济”的本质,就是人家按照第三种方式进行合作。其中的主要好处,就是原动力装置比较多。按照第一种方式进合作,只有一架原动力装置,只有一个人特别操心,对其他人来说,天塌下来有老板一个顶着,关我什么事。而“小狗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摩托车的老板有1000个,即有1000架原动力装置,每时每刻都有1000个人特别操心。这就是“小狗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
(11)一个大型企业,可以集中对100种零部件的生产线进行投资。分别建设100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生产一种零部件,然后由一个总装车间进行总装。企业总部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办法调动每个车间主任和每个工人的积极性,同时要对100个车间主任进行监督和约束。为此,企业总部又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然而,即使管理体系再庞大,管理制度再严密,激励机制再完善,也很难对100个车间主任和数万名员工人进行非常充分的激励和非常有效的约束。管理成本上升和企业潜力浪费是这类企业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12)在一个上千条“小狗”组成的经济结构中,每一个零部件车间都变成了几个甚至几十个独立的企业,上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上游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下游企业不一定要,前者不能强迫后者要,也没有企业总部下命令让后者必须接受,要与不要,都是市场谈判的结果。这样,下游企业就可以在几家或几十家上游企业中优中选优,选择成本最低而质量最好的,选择供货最及时的。
(13)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优胜劣汰机制。这种优胜劣汰机制,对每个上游厂家的老板来说,既是激励机制,也是约束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远远超过企业总部对所属车间主任几百元奖金所起的作用;这种约束机制是非常残酷的,它远不是企业总部对车间主任监督批评及至免职处分所能比拟的。
(14)与“小狗经济”不同,我国内地许多地方拼命造“斑马”。有些政府部门把本地区不相关的七八个或几十个企业合并在一起,自称为是组建成“航空母舰”。这种所谓的大集团,说起来好听,资产规模几亿甚至几十亿,职工几千甚至上万,涉及的产业几十个,但竞争力很差。事实已经证明,造“斑马”是没有出路的。我国内地不少政府部门造了那么多“斑马”,最终都被“小狗”吃掉。
(15)“小狗经济”也有其缺陷,主要缺陷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难以创品牌,难以建市场网络。因此,凡是发展“小狗经济”的地方,都要扶持若干龙头企业。政府对这种自己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需要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使这些龙头企业由“小狗”变成“大狗”,再变成“老虎”。
(16)小的是好的,小的是优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发展“小狗经济”。但凡是能够让“小狗”进入的行业,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在那里大规模投资,把建设大集团作为奋斗目标,这样的企业将逃脱不了被“小狗”吞食的命运。下面对“小狗经济”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动摇,产生了分工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 |
B.由上千家家庭企业组成大集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成本很低。 |
C.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
D.众多生产企业形成一个大的“集团”,每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原动力装置,都有老板特别操心。 |
下面对“斑马经济”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B.企业总部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办法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各车间进行监督和约束。 |
C.普遍地存在着管理体系庞大,管理成本上升,企业潜力浪费而竞争力却很差等现象。 |
D.经过市场谈判,由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 |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总体上讲,较之内地大型企业具有产品精细、产量高、成本低的优势。 |
B.台州市生产摩托车零部件的家庭工厂多,老板也多,“原动力装置”就强,每时每刻每个环节都有人特别操心,因此生产充满活力。 |
C.在一个上千条“小狗”组成的经济结构中,上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减弱,而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加强了。 |
D.尽管上游企业可能有几家甚至几十家,但下游企业只选择那些成本最低、质量最好、供货最及时的上家,这就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仍然在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大集团的行业,最终将被“小狗经济”吞食。 |
B.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两大机制。 |
C.“小狗经济”并不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唯一模式,“小狗经济”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
D.“小狗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加大规模,争创品牌,扩建市场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