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 “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1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
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院子里透出古意。墙角有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和这个院子倒是协调。
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副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老人和猫的呼吸都显得很惊人。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她不知道是该从他们身边穿过去,还是该退回去,于是,就停下来,看看椅子上的老人。
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他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地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老爷子,吃饭了。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吃晚饭的时间到了。
穿过院子,从墙角到墙角,蛇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声息。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也在老人出来不久再次出来了。这次,她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与叶的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让蛇惊了一下,其余再没有什么动静。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她在这个院子里呆得时间太长了。
就在天渐渐冷下来,准备离去,开始漫长冬眠的时候,蛇终于下定决心跟着老人溜进了屋里。
屋子很大,一个又一个房间,摆满了家具。看得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有过热闹繁华的时候。现在,家具静悄悄地呆着,人都走了。蛇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也许是附近,也许是远方。
老人和老保姆在堂屋吃饭,那只猫依然在老人的脚下。老人没有说话,老保姆也没有,只有咀嚼的声音和筷子碰到碟子和碗的叮叮当当。老人吃得很慢,仿佛那些饭难以下咽。
老人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大的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全家福。老人坐在前面的正中间,另一个老的女人坐在老人身边,周围十几个人,大家温和地笑着,其乐融融。老人也在笑,笑得很慈祥。
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吃完了饭,老人坐在椅子上没动,老猫也没动,仿佛吃饭耗费了他们所有的力气。老保姆动作迟缓地收拾桌子,一趟又一趟,过来过去,脚蹭着地,橐橐地响。
如同白天一样,老人又坐在屋里,把过去的河流放出来一点点河水,他安然地回忆。
蛇看得有些心酸,她很想弄出点什么声响,或者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她不敢。她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似乎把整个屋子震得都在抖。老人吓了一跳,很迅速地转过头,看着桌子上的电话。老猫似乎也吓了一跳,猛地弹起身子,昂头看着老人。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去接电话,他伸出手,又缩了回去。
老保姆急急地从厨房出来,匆忙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电话。“是三儿啊,好,都好。”老保姆嘟嘟囔囔地说着,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老人看着老保姆,脸上慢慢也有了笑容。老保姆把电话递给他,他接了,没说两句话,却又挂了。
因为这个电话,整个屋子好像全部都又活了过来,老人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老猫在桌子下转来转去,老保姆嘴里小声地自言自语。
看着这一切,蛇也高兴起来。
这个晚上,她就要离去了,寻找冬眠的地方,不能每天来看老人了。她突然又变得伤感起来。小说开头三段勾勒的图景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的标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一条忧心忡忡的蛇”为标题有哪些妙处?
这篇小说其实反映了一种空巢老人孤独的社会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或相关生活经历就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 分)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 及至“刘翔叔叔加油”,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选自《哲理》2011年第四期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翔在挫折中跃起的故事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
现在“3G通信”快要成为人们口头禅了。所谓3G,其实它的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第三代数字通信。第三代数字通信与前两代相比,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实现3G提供的这些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IMT-2000”标准。该标准规定,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其传输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内为2Mbps。但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用户可用速率就一定能达到2Mbps,因为室内速率还将取决于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范以及物管组织与通信运营商协作的紧密程度。
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其中W-CDMA标准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该系统在现有的GSM网络上进行使用,这一点对于通信系统提供商而言是颇具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可以较容易地实现由2G向3G的过渡。CDMA2000系统主要是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它的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TD-SCDMA标准则是由中国率先提出的。完成TD-SCDMA标准,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作出的贡献。通过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激烈竞争,中国提出的TD-SCDMA现已正式成为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
3G手机和此前的手机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对通信业最外行的人也可从外形上轻易地判断出一台手机是否是“第三代”:第三代手机都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往往还是触摸式的。
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台手机,而所需时间可能不到一秒。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一台电脑,或从电脑中下载某些信息;用户可以用3G手机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不少3G手机自带摄像头,这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举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码相机成为多余的设备。
3G通信是移动通信市场在经历了第一代模拟技术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引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被引入的。在当今Internet数据业务不断升温,固定接入速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3G移动通信系统也越来越受到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普通用户的关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3G手机”优点的一项是( )
A.日常通信质量高,而且能进行多媒体通信。 |
B.可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某些所需信息,速度快。 |
C.能在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使用方便。 |
D.可以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W-CDMA标准对通信系统提供商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它由2G向3G的过渡就比较容易。 |
B.我国率先提出的TD-SCDMA标准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激烈竞争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
C.由于3G都自带摄像头,这让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举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码相机淡出市场。 |
D.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CDMA2000系统具有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的优势。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的W-CDMA标准能在现有的GSM网络上使用,这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
B.完成TD-SCDMA标准是我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它使我国跻身于移动通信领域世界领先之列,将对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
C.因为室内速率将受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用户可用速率并不能达到相关组织规定的2Mbps这一标准。 |
D.随着当今lnternet数据业务的升温以及固定接入速率的提升,3G移动通信系统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可能给运营商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奔跑在死亡边缘
①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③如果不是个性执着,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林义杰回忆说:“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④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⑤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⑥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⑦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
B.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 |
C.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 |
D.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 |
E.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林义杰“个性执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第⑦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屋
——楚岩
①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②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③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④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⑤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⑦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⑧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⑨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