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绝 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乐坛“神曲”频出,是创新还是雷人?
上官云
日前,一首名为《狐狸叫》的歌曲进入中国网友的视线,并迅速受到热捧。在这首歌曲的配套MV中,歌手用无厘头的唱腔演绎了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此前,如《忐忑》、《江南Style》也因其强烈的节奏感纷纷走红,并被网友统一称为“神曲”。这些歌曲在走红的同时引发不少争议,科幻作家郑重就曾表示,这样的歌毫无生命力可言。人们纷纷质疑,“神曲”到底是音乐形式的创新还是雷人?
“神曲”的风行,大致以歌曲《忐忑》的出现为标志。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曲《忐忑》并无歌词,全部为“啊啊啊啊哦,啊啊啊啊哦额……”的演唱方式,节奏变化多端,并配以歌手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在《忐忑》风靡乐坛之后,又出现了更多的“神曲”。2012年夏天,一首《江南Style》以极强的节奏感配合“骑马舞”,让来自韩国的“鸟叔”声名远扬。
而在2013年即将结束时,据《广州日报》报道,在YouTube上,一曲《狐狸叫》只用了30天的时间就突破了1亿点击量,打破鸟叔《江南Style》52天的纪录。在《狐狸叫》的MV中,一群舞者演绎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多为不断重复的拟声词汇,如“铃-叮-叮-叮-叮格铃格叮”、“哇-啪-啪-啪-啪-啪-泡”等。
就在不久前,龚琳娜又推出串烧戏曲名段的升级版《忐忑》,这首歌曲似乎很快得到认可,央视导演宋延在提到这首歌时表示,“龚琳娜的艺术造诣非一日之功,她游刃有余地驾驭各路戏种唱腔精髓,她亦将‘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
盘点诸多“神曲”,它们似乎并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据《长沙晚报》报道,知名音乐制作人吴娈将“神曲”分为三类。一种是《忐忑》、《狐狸叫》,有创意,是很好的艺术品;第二种类似于《最炫民族风》,本身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第三种像《伤不起》,涉及了时事热点,但不那么深入。在吴娈看来,某些已经被定位为“俗”的神曲其实也有着独到之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成功的神曲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种智慧,这是民意的体现。改变艺术走向的审美,从来都诞生于江湖,而不是庙堂。”
其实,神曲的走红,关键或许并不在于音乐本身。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江南style》走红是因为骑马舞,没有MV就可能不会被注意;《忐忑》里龚琳娜那些夸张的面部表情,也是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据《北京晨报》报道,陶喆在谈到神曲时曾说:“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点击率和榜单,而在于有没有让音乐变得更好,”陶喆认为,能够打动人的,无论什么类型都是好的音乐。”
虽然火爆程度非寻常歌曲可比,但“神曲”却并不因为传唱度高而成为一种高雅的歌曲,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是“山寨机”的标配,代表着“雷人”与“庸俗”。
科幻作家郑重在谈及当下风行的“神曲”时曾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表明,社会上许多道德失范行为都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些所谓的“欢乐”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却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
郑重表示,像《江南Style》、《狐狸叫》这样的歌,没有生命力可言。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是打动人类心灵的歌声,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
有专家称,“神曲”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使得身处共同文化背景和历经共同社会事件的人们产生心理感受共鸣,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民族共同心理的反映,因为好的歌曲会和人的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形成共鸣。至于“神曲”是否具有音乐价值与审美意义,则有待时间验证。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7日,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2013年即将结束时,《狐狸叫》打破了《江南Style》1亿点击量的时间记录,鸟叔时代宣告结束。 |
B.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首歌曲的出现大致标志着“神曲”开始风行。 |
C.央视导演宋延认为,龚琳娜掌握了全部戏种唱腔精髓,其“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十分深厚。 |
D.神曲作为一种文艺作品,它们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E.《最炫民族风》的流行在于它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即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人渴望实现中国梦。关于“神曲”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神曲”中多会都包含着无厘头的演绎,这是它们迅速受到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
B.变化多端的节奏、夸张的表情、重复的拟声词汇都是“神曲”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
C.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代表着“雷人”与“庸俗”,它们虽然流行但与高雅无缘。 |
D.盘点诸多“神曲”,它们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神曲”无标准。 |
对于“神曲”,文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请作概括总结。
因一曲《江南Style》而红遍全球的朴载相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当我写这首歌时,脑海里只有一件事——创作一首有趣的歌曲。”在吴娈为“神曲”的分类中,《江南Style》属于哪种类型?请结合文意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雪花秘史
刘旸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本文列举了多位科学家对雪花奥秘的研究情况,请分点概括科学家们对雪花奥秘做了什么探索。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谁都可以是天使
江航
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
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时我做的是下午3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
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个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l0岁。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我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又看了看我。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口奔去。
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我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l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孩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选自《现代青年》2007年第10期)文中写道“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请联系全文,分析“崇拜”的含义。
小说结尾那个小孩居然出现在“我们家门口”还钱,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有人认为删去更好,有人认为保留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礼俗社会是人们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 |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
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
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为“土气”?
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院里的故事
吴硕
西屋福顺老两口子一辈子没儿没女,到了老年愈显得孤独,日子在寂寞和无聊中一天天地度过,两位老人经常是在屋里静静地坐着听着桌上的老座钟发出“当、当”的打点声……
那天福顺上街买菜,在回家的路上捡了一只被人扔掉的流浪猫,老两口子特高兴,细心地喂养小猫。小猫也天天在老人身上撒娇,为两位老人寂莫的日子增添了许多的欢乐。
东屋的生子养鸽子,自从福顺捡回小猫,他就发了话:“老东西还养猫,要扑我鸽子我非摔死丫的……”老两口就把猫关在屋里不让出去。小猫一天天长大关不住了,还学会了上房而且还怀上了小猫。两个月后大猫生了三只小白猫,很可爱。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但不燥。大猫躺在老人的屋前懒懒地眯着眼晒太阳,三只小猫趴在猫妈妈肚子上吃奶。一只鸽子突然从房上飞下来,大猫出于保护小猫的本能扑了上去,鸽子马上就飞进了笼子。生子在屋里看见了,一下蹿了出来,二话不说抓住大猫举起来使劲地往地下一摔,大猫在地上四肢抽搐着,一会儿嘴角流出了血不动了。三只小猫爬过去还要吃猫妈妈的奶,生子又要抓小猫。福顺扑通一下给生子跪下了,近乎哭声:“大兄弟,我求求你,别摔死它们,我马上送人,我再也不养猫了……”生子气哼哼地说,“我他妈说到做到……”泪水从福顺的眼角流下……福顺把小猫送了人,两位老人又在屋里静静地坐着,听着老座钟的打点声……
日子一晃就到了秋天。这天生子的老婆回来找生子。生子自从和这女人结婚,日子就没消停过,天天打架,没别的就为钱。这女人一直也没个正式的工作,又好吃懒做,一打起架她就耍泼妇,“一哭二闹三上吊”。生子拿她也没招儿。自从生子下岗回家,两人打得更勤了,经常听见这女人在屋里喊:“你丫的也不出去挣点钱,天天养鸽子。你丫是老爷们吗……”两人都吃低保,就这么混。这女人天天去棋牌室,去久了就和一个在北京做生意的东北光棍汉混到一块儿去了。生子听说后火冒三丈,非要和那汉子玩命。他老婆说,“就你丫这德性,你也就在这院里犯横,找人家非弄死你……”生子一听软了,老婆对生子说:“你丫弄来钱咱还过,你没钱打今儿起我还不回来了……”从那天起,这女人还真走了。生子是一点辙也没有。那女人今天是找生子离婚来了。生子在屋里又砸饭碗又骂人,“你这骚货想离婚没门,让你们成了美事,别想……”老婆倚在门框上:“你瞎他妈喊什么,今天跟你说一声是给你脸,别给脸不要脸,你要找揍说话……”说完手里夹着烟卷扭出了院门……
老婆走了,生子在屋里边砸边骂,屋里可砸的东西快砸没了,气哼哼地出了大门口,骑上他那辆残摩走了一夜也没回来。第二天早间新闻报道,南四环一辆残摩逆行和一卡车相撞,残摩车毁人亡。经化验,残摩驾驶人员为醉酒驾车,死的人正是生子。街坊们都说生子的命是让猫勾走的,都说猫有九条命……
生子养的鸽子在笼子里饿得“咕咕”地乱叫,福顺买来老玉米豆喂鸽子。生子老婆来了,打开了屋门,从胡同里叫来一个收废品的,“把这破烂都给我弄走……弄干净了,我给丫租出去先进点钱。”看着笼子里的鸽子,“明天叫我老公来,都给丫弄死吃肉……哈哈。”福顺过去对她说:“大妹子我求求你,把这几只鸽子给我留下吧……这也是几条性命呀……再说生子和你在这院住了这么多年……生子刚走就……”女人用眼睛上下翻瞪着福顺,“生子活着时没少欺负你,我这替这死鬼给你道个歉,看你的面子给你吧……可有一样,把这破笼子弄你那边去,够脏的。”“行、行。”
秋天的早晨,天空蓝蓝的。福顺早起打开了鸽子笼,鸽子一只只飞了出来,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福顺扬着头,手搭凉棚,头随着鸽子飞的方向转。他的脸笑开了花,“飞吧、飞吧、飞饿了就回来,我给你们预备好吃的了……”鸽子越飞越高,天空中飘荡着阵阵清脆的鸽哨声……
(2011年第9期《北京文学》,有改动)请说说“小猫”、“鸽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正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院子里”生活着的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请简要分析福顺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以福顺含笑放飞鸽子结尾。有人评论说这样的结尾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及阅读小说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