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
| B.黏重的土壤 |
|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
| D.地势平坦 |
读“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回答下列问题。
| 年龄 |
0~14岁 |
15~60岁 |
60岁以上 |
总计 |
|
| 甲 |
人口数 |
2 000 |
6 500 |
1 500 |
10 000 |
| 死亡率(%) |
0.6 |
0.6 |
2.5 |
3.7 |
|
| 乙 |
人口数 |
3 500 |
6 000 |
500 |
10 000 |
| 死亡率(%) |
0.75 |
0.7 |
2.2 |
3.6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
②人口出生率由人口基数决定,基数大,出生率就高
③死亡率由人口数量决定,人口越多,死亡率越高
④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有重要关系,一般人口基数越大,增长数量越大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①乙地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甲地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②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③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④甲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2011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3亿人次,同比增长12.5%。由于春节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出现重叠,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客流压力最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春运期间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的客流压力,反映出
| A.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出区 | B.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入区 |
| C.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城市之间 | D.当地已进入逆城市化发展阶段 |
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说明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A.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 B.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
| C.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D.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因素 |
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 A.①模式 | B.①→②转变 |
| C.②模式 | D.③模式 |
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图中②的是
| A.尼日利亚 | B.韩国 |
| C.古巴 | D.澳大利亚 |
图中表现有老龄趋向的阶段是
| A.① | B.①→② | C.②→③ | D.③ |
图为NASA于2012年发布的某日某时地球灯光分布图, 此时()
| A.可能为北半球冬季 | B.安徽处于下半夜 |
| C.正值南极科考季节 | D.长江正值枯水期 |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游客从丁地到达丙地
| A.坡度由大到小 | B.在丙地可以看到甲地 |
| C.沿着山脊线登山 | D.攀登高度大约175m |
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甲地光照条件比乙好 |
| C.丁地受冷空气影响比甲小 | D.该山区河流无结冰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