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吴兴太守邵子也。生而母没。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年十许岁,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画扇,乃缄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时义恭就太租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会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张敷应西,当令相载:”及敷辞,上谓曰:“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以后载之,道中可得言晤。”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上甚不说。
迁正员郎。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赳曰:“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讵可轻往邪?”当曰:“吾等并已员外郎矣,何忧不得共坐。”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既而呼左右曰:“移我远客。”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摽遇如此。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张氏后进至今慕之,其源流起自敷也。迁黄门侍郎,始兴王浚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未拜,父在吴兴亡,自发都至吴兴成服,凡十余曰,始进水浆。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世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绝而复续。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自是不复往。未期而卒,时年四十一。
琅邪颜延之书吊茂度曰:“贤弟子少履贞规,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说,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其见重如此。世祖即位,诏曰:“司徒故左长史张敷,贞心简立,幼树风规。居哀毁灭,孝道淳至,宜在追甄,于以报美。可追赠侍中。”于是改其所居称为孝张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缄录之缄:封存 |
B.会敷赴假还江陵会:正赶上 |
C.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诣:拜访,到……去 |
D.琅邪颜延之书吊茂度曰吊:凭吊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敷“孝道淳至”的一组是( )
①年数岁,问母所在②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③见从母,常悲感哽咽④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⑤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⑥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敷从小就懂得孝道,虽然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母亲,但却非常想念她,所以当他得到母亲的遗物后就收藏起来,每当思念时就拿出来观看。 |
B.张敷也是一个依自己性情做事的人,当皇帝让他带一个僧人去西行时,他以难以忍受闲杂人为由,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使得皇上很不高兴。 |
C.张敷虽不慕权贵,但对于同官阶的狄当、周赳拜访自己时,却能以礼相待;只是在接待的最后自己有事先离开了。 |
D.父亲死后,张敷悲伤万分,当伯父劝他时,他悲伤得就更加厉害了。由于他优良的品行,使得琅邪的颜延之和他结成了忘年交。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感恩,辄开笥流涕。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2)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3)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足迹),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致颠蹶颠:跌倒 |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尤:差别 |
C.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点:污辱 |
D.不意汝妄自菲薄意:料想 |
根据文意,下列各句都属于张居正认为儿子科考失利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妄自菲薄②少而了了③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④好矜己而自足⑤力疲于兼涉⑥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的小儿子懋修小时候就异常聪慧,张居正的朋友都认为,在几个儿子当中,懋修是最自鸣得意的。 |
B.张居正发现小儿子癸酉中第后染上狂傲之气,本不想让小儿子在丙子年去应试,但在其他儿子力劝之下勉强答应了,结果懋修却遭受了挫败。 |
C.张居正非常爱他的小儿子,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儿子遭挫后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要深入反思。 |
D.张居正写这封信给他小儿子,意欲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借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身学习上的胜骄败馁等缺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3分)
译文: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瓢道人
袁中道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
人又问曰:“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尔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注】①济颠:济公和尚。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倭寇方盛盛:猖獗 |
B.久乃厌之厌:满足 |
C.悉以自奉奉:供养 |
D.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审:确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人遂呼为一瓢道人为我召僧来礼忏 |
B.饮食供侍,拟于王者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 |
C.人以此多延款道人余大有疑,以问子 |
D.遂覆而埋之余闻而大异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瓢道人持一瓢云游浪迹,因而得名,一生遭遇曲折坎坷且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 |
B.一瓢道人曾浪游鄂岳,入海战倭,出没吴楚,卖酒淮扬,乞食湖湘,最终殁于澧州。 |
C.一瓢道人狷狂放达却又学识博杂,行事怪僻,奇谈异论但又多言中,时人讶异惊叹。 |
D.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三车和尚一样喜欢喝酒吃肉,癫狂怪诞,对他的评价颇为不屑。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足而黥①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②。孙子见其马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③,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④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①黥,qíng刺面,即墨刑。②重射,下很大的赌注。③临质,临场比赛。④三晋,原泛指赵、魏、韩,此处指魏兵。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以刑徒阴见阴:暗地里 |
B.直走大粱走:奔赴 |
C.去韩而归去:离开 |
D.夹道而伏,期曰期:商量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句中的“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孙膑精通兵法,被庞涓陷害。但他忍辱负屈,等来机会,逃离魏国,表现出他卓越的才智。 |
B.田忌与公子赛马,孙膑劝他用劣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
C.孙膑认为应该根据战场形势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他在齐军大量减员的情况下,果断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智杀庞涓。 |
D.田忌用“围魏救赵”的战略,解除了韩国之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丰富了我国军事文化宝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②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③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文段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
文言翻译: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黄英
蒲松龄
马子才,顺天人。好菊,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陶姓少年,与之论艺菊之法,马大悦。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不嫌荒陋,无烦他适。”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马不语,陶起而出。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种,遂款其扉,将就消让。陶出,握手曳入。见荒庭半亩皆菊畦,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陶入室,出酒馔,设席畦侧,曰:“仆贫不能守清戒,连朝幸得微资,颇足供醉。”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而马妻病卒。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黄英微笑,意似允许。课仆种菊,一如陶。黄英既适马,于间壁开扉通南第,日过课其仆。马耻以妻富,恒嘱黄英作南北籍,以防淆乱。不半岁,土木大作,马不能禁。经数月,楼舍连垣,两第竟合为一,不分疆界矣。然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而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床头金任君挥去之。”马曰:“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英曰:“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马安之。然过数日,苦念黄英。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隔宿辄至以为常。黄英笑曰:“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亦自笑无以对,遂复合居如初。(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论艺菊之法艺:种植。 |
B.黄英既适马适:到,往 |
C.恒嘱黄英作南北籍恒:常 |
D.课仆种菊,一如陶课:督促完成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马子才“安贫”的一组是
①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②自食其力不为贪
③心厌其贪,欲与绝④马耻以妻富
⑤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子才爱好菊花。路遇少年,论菊投契,因此并邀姐弟俩回家借住。 |
B.马子才看不惯陶姓少年出售菊花的行为,但因为他私藏了好的菊种,又不得不虚以委蛇,和他一起喝酒。 |
C.黄英向马子才解释卖菊花的原因:不是贪图富贵,而是为贫穷爱菊的陶渊明扬眉吐气。 |
D.黄英一开始不能说服马子才改变自己对贩菊富贵的看法,就选择了和马子才分居;马子才因思念黄英,最后还是和她住到了一起。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
(2)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