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孔子生活的时代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里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孔子是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的一生都在适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顿时心凉如水。他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题目也就一闪而现: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
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颜渊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丧予!天丧予!”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孔子为之深深恸哭。“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越来越老了,世道也越来越混乱了。不久,有消息传来,子路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被人剁为肉酱。子路是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子路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他已经多次承受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了。他的心境更为凄凉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跃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哲理,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选自《天纵圣贤》,有改动)文章开头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表述孔子所处时代特征的?
作者引用孔子的“绝命歌”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蜡烛”,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蜡烛”的作用。
有人评价这篇文字“苍凉悲壮,有一种悲剧之美”。试探究文章是如何选材来呈现苍凉悲壮之美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叶兆澂:“土山湾的最后传人”
李天纲
叶兆澂,1942年生于上海。数十年中,兆澂先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纯画家,没有交际生活。在他住过的黄浦、虹口和泗泾的寓所中,就是独自作画,既无家庭生活,也无关系应酬。但是,叶兆澂保存着超常的生活热情,要么不说话,说话就是一触即发,势如破竹。交谈中,可以发现叶兆澂的内心远比庸常人等更细致,想象更丰富,理解更透彻,表述更大胆,一个艺术家需要的敏锐、热情、真诚和勇气,他绝不只是遮遮掩掩的七分、八分,而是丝丝入扣、淋漓酣畅的九分、十分。孤寂的个性,使得叶兆澂作品看上去和同代人的风格完全不同。一大群艺术家聚在一起探讨个性,弄出来一堆雷同的作品;一位艺术家孤寂地生活,并不标榜,每一幅作品却都充满了鲜明的特征。叶兆澂的画,很难归在当代中国美术的一个派别中。央美、国美、川美、南艺、鲁艺、解艺,还有上海的油雕院,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在当今的艺术体制之外。叶兆澂一直表示他不想有任何标签,如果一定要有标签,我想他是愿意接受“土山湾画家”称号的,尽管今天的中国画坛,并未把“土山湾”收编在册。
叶兆澂是天主教徒。但是,用宗教般的热诚来创作,和他在哪一个教会关系不大。他说:信仰天主,或者释迦牟尼、玉皇大帝,或者老天爷都可以。问题是要真信,真信就有热情。他说:老天爷并不眷顾我,不给我家庭子女,不给我财富荣誉。但是,他仍然是公平的,关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窗,他让我在画图上面有才能,有成就。2010年,是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去世四百周年,叶兆澂有作品《播道华夏之先驱》,真的令人喜欢。他笔下的利玛窦,全不是一个伟岸教士在训育开导的样子。侧身的神父,微曲的项背,低垂的下颚,闭合的眼帘,就像是一个筚路蓝缕,筋疲力尽,走到天堂之前的老者。这幅作品,符合现代人对宗教的理解,亲切、平常,贴近人性,虽不神秘,却在内心注满了力量。
因为是“土山湾”的传承人,叶兆澂先生心目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殿堂——梵蒂冈。上海的西洋画家都是把巴黎卢浮宫,或者蒙马特高地看作心目中的艺术殿堂。然而,世人只记得巴黎是十九、二十世纪的艺术之都,却忘记了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世纪的梵蒂冈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之地。据说历代教宗有三个“不知道”:一不知道教会有多少房地产;二不知道耶稣会士在想什么;三就是不知道圣伯多禄大教堂地库中有多少珍宝——梵蒂冈的艺术品,超过卢浮宫不止百倍。叶兆澂在土山湾随余相公学艺,学的就是罗马。这几年筹建“土山湾博物馆”,经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当年的土山湾热衷的是“文艺复兴”艺术,雕塑课学米开朗基罗,油画课学拉斐尔,水彩画学维涅尔,前三者都是罗马派,只有后者属于巴黎。
1985年,叶兆澂获得欧洲汉高基金会的支持,在德国数个城市,还有巴黎举办巡回画展。在欧洲,他不卖画,不交际,不定居,只在自己的画作前徘徊,听听观众的评语,便喜不自禁。2000年,叶兆澂意犹未尽,又是孤身一人,带着作品,独闯罗马。他说:中国人学习西洋艺术,得到了欧洲艺术殿堂的承认,这个最重要。
欧洲艺术界赞美叶兆澂,除了他“土山湾”招牌式的扎实功底之外,更多的是作品风格中的中华文化底蕴。无论是早年淡雅、深邃画风的《枫桥寒趣》、《富春山水》、《云雾黄山》、《淡妆仕女》,还是近年来热烈、抽象画风的《氤氲秋色》、《秦汉马车》、《长城秋色》,都是有着强烈“中国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靠着临摹、素描和写生就能创作的,画面中有一股心灵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简庆福先生在《兆澂画集序》中说:“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会把自己的心弦、情感以至于生命融入作品中,流贯其间,而绝对不会因为一时名利的驱动而能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节选自2013年6月3日《文汇报》)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兆澂对生活始终保持超常的热情,甚而并不觉得个人情感生活的孤寂。 |
B.叶兆澂一般慎言,但一旦说起来,就会文思如泉,滔滔不绝,而甚引人。 |
C.比起其他画家,叶兆澂理解力想象力很有超常的表现,且内心敏锐细致。 |
D.叶兆澂的画风与众不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追寻的艺术殿堂与众不同。 |
E.叶兆澂取得巨大的成就,不单是靠技巧和功底,更靠心灵情感乃至生命。
(2)为何说“叶兆澂先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纯画家”?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叶兆澂“愿意接受‘土山湾画家’称号”,其中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简庆福先生是怎样评价叶兆澂的?对其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类型不应成个筐
受创作、阅读与市场三方发力,“类型文学”的概念近些年很热。以不久前在杭州揭晓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为例,获奖作品中既有网络发表、因改编成影视剧而大红大紫的《甄嬛传》,也有传统出版、在圈子内靠口碑传播的科幻小说《三体》,还有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这种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类型”的作品。从此次评奖所划分的科幻玄幻、都市官场职场、武侠仙侠、历史军事、悬疑惊悚、言情六大类来看,这些类型的小说创作不仅在网络上数量惊人,在小说图书市场码洋上也占了不小比重。类型成了文学市场的良药,更多的“类型”便冒了出来。青春小说、白领言情小说、穿越小说,一时间无所不是类型,连传统作家的作品也被冠上了类型之名。类型成了一个筐,什么文学都可以往里装。类型的概念在还没有厘清的时候,就被大大地泛化了。
要类型文学之名而不在乎类型文学之实,抓类型元素而不去提升类型化的内核,“类型”就仅仅成为了简单的分类学。不少人论及中国类型文学的历史时都拉上四大名著,说《红楼梦》是言情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西游记》是仙侠玄幻,事实上,这种“叙亲”在宽泛类型文学家族构成的同时,也在模糊类型的概念。因为仅以题材、主题来划分类型的话,那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谱系可循,正是这种题材、主题的谱系相似构成读者接受和进入文学的背景依凭,这是文学类型,而不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定位的关键在于它的“类型化”,不仅仅是题材、主题、内容有谱系可循(甚至明显相同),形式上也有共同的创作规制(甚至模式化),更重要的是,某种文学趣味上的趋同性,正是这一点保证了它受众群体的相对固定。
作为通俗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类型化不该被讳言。类型文学通过“类型”凝聚向心力,通过在一个系统、一种模式、一种规制里把故事讲到极致,契中一种类型的社会心理、大众审美和群体诉求而牢牢地抓住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的类型文学,“类型”不少,但真正的“类型化”程度远远不够。很多所谓的“类型文学”都只是有类型元素而已,把类型文学和文学类型、类型元素混为一谈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何把类型的纯度与高度提上去,是今天重提类型文学的现实需要,也是在网络写作日益商业化、消费刺激甚至引导生产的背景下,文学应该重申和坚守的“本分”。下列关于“类型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类型文学的概念近年很热,究其原因是其受到创作、阅读与市场三方发力的影响,《甄嬛传》就是典型的例子。 |
B.类型文学不同于文学类型,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有某种文学趣味上的趋同性,从而保证了受众群体的相对固定。 |
C.类型文学定位的关键在于它的“类型化”,即题材、主题、内容上有谱系可循,形式上有共同的创作规制。 |
D.类型文学通过“类型”凝聚向心力,可以契中一种类型的社会心理、大众审美和群体诉求而牢牢抓住读者。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类型文学在获奖名单上的兼容并包,在文学市场上的不断涌现为例,论述类型文学的概念被大大地泛化了。 |
B.第二段从四大名著入手,着重论述仅以题材、主题来划分类型文学的做法实际上是使“类型”仅仅成为简单的分类学。 |
C.第三段首先强调把类型文学的纯度与高度提上去是今天重提类型文学的现实需要,再论述当今类型文学的类型化程度远远不够。 |
D.全文首先阐述类型文学的概念缺乏严格界定,再论述什么是真正的类型文学,最后论述当今类型文学存在的弊端。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型文学”成了文学市场的良药,于是催生出许多新的类型,类型成了一个筐,什么文学都可以往里装。 |
B.因为要类型文学之名而不在乎类型文学之实,所以出现了抓类型元素而不注重提升类型化的内核的现象。 |
C.不少人论及中国类型文学的历史时都拉上四大名著,实际上这是以题材、主题来划分类型,客观上模糊了类型的概念。 |
D.当今很多所谓的“类型文学”只有类型元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类型文学和文学类型、类型元素混为一谈的状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南怀瑾:传道解惑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传奇经历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他就遍读诸子百家,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这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后来他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得到了多位著名高僧、活佛的传授,这令他终身受益。
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在中西文化界均颇受尊敬和认可。
而让南怀瑾真正从书斋走向普罗大众的是《论语别裁》。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风靡大陆扬名国际
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大众欢迎。此书是他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克里瑞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在大陆的“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是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身体力行传播不倦
南怀瑾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门生故旧往来如梭,政界名人亦不时来访,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学而不厌,诲入不倦,以利益天下众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怀瑾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1993年厦门普陀寺的禅修活动,即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与此同时,南怀瑾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怀瑾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怀瑾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应对方略,他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结缘太湖弘扬传统
南怀瑾倾力于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改善社会人心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其执着精神,感人至深。
南怀瑾在九十岁的时候,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阅读、写作。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孙涵就曾经去太湖大学堂拜访过南怀瑾,她说:“91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依然保持他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2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他接待客人、处理事务,而他那里经常是高朋满座。10点以后他开姑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情结让孙涵深受感动。南先生在每天授课之余还义务指导儿童读经,每年夏天开办儿童读经的夏令营,并亲自给孩子们讲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情结,他觉得中国文化太需要弘扬,这是他的信念和晚年要做的事情。”孙涵说。
(l)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南怀瑾精研中华传统文化,广泛涉猎,在多个传统文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受到尊敬、认可。 |
B.《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是南怀瑾的成名之作,该书在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
C.南怀瑾在台时,多名台北政要拜于其门下,但先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专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政治避而不谈。 |
D.南怀瑾将国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剖析中国当代经济问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 |
E.本文兼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南先生的敬意。
(2)试分析南怀瑾在国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3)本文在直接记述南怀瑾事迹的同时,还引用了他人对南先生的描述和评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南先生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他的学术成果恩泽后世,高尚品质也激励后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南怀瑾先生的高尚品质,并谈谈给你的人生启迪。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观众为何吐槽文学改编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向来是影视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近期荧屏银幕上,改编作品屡见不鲜,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红高梁》热播,根据热门青春文学《匆匆那年》改编的电影也已上映。然而在叫好背后,吐槽之声也不绝于耳,不少原著粉丝抱怨这些影视改编“毁了原著”。而知名科幻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的消息传出后,读者的此类情绪更是爆发到极点,以至于该剧的制片人无奈地说:“《三体》要毁也得毁在中国人手上。”
那么,为何满意的读者比满意的观众多?改编影视作品是否就是“毁原著”利器?依笔者看,观众纷纷吐槽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不仅和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特点不同有关,也与当下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泛滥的风气有关。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文字、人物和故事情节在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意义,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后,每个读者都对作品有个人性的体会,都可以根据作品构建出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空间。面对影视作品时,大部分观众更看重影视作品在有限时间内呈现的故事情节和画面,不会去在意影视艺术本身的剪辑、配乐等技巧。但相较于美国大片营造的精彩画面,中国根据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常简单地选择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和原著丰富而又个性化的内容相比,影视作品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导演或编剧想要截取的内容,更不用说这些内容还要经过编剧的重构、演员的诠释,实现从文学艺术到影视艺术的转变。若观众捧着原著对比影视作品来看内容、看情节,发出抱怨之声也便不奇怪了。
这个结论并不是对眼下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维护。抛开情节不谈,作为影视艺术,目前很多作品还没有探索到好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品位也常常谈不上,因为影视作品总是要和市场挂钩,难免随市场而动,迎合流行。更值得忧虑的是,当下影视行业正处于“剧本荒”的时代,原创剧本少之又少。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经推出,影视公司便立即出面抢购,“趁热打铁”赶市场推出相应的改编作品,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成了影视制作流水线上的工具。如此,作品免不了会粗制滥造,“毁原著”也是意料之中。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灵感来源,优秀的影视作品更会实现对原著的推广。想要拍出好的作品,可以如张艺谋一样聪明地选择《陆犯焉识》中的一个章节,也可以如魏德圣一样,十二年磨一剑推出《赛德克·巴莱》。看到原著火了,影视剧不能以着急上马的心态强求改编,对原著情节贪大求全,否则观众吐槽改编作品的现象还将一直存在。(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下列关于观众吐槽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艺术特点,并且当下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风气泛滥。 |
B.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文学作品构建一个带有自我意识的空间,而改编影视作品难免与之有出入。 |
C.与美国大片相比,中国的改编影视作品常常只是简单地展现故事情节,而不注重影视作品的剪辑、配乐等技巧。 |
D.改编的影视作品展现的只是编剧或导演想要表现的内容,并且这些还经过了编剧的重构和演员的诠释,经历了艺术形式的转变。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视剧《红高梁》和电影《匆匆那年》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热播的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
B.导演想要拍出好作品,就要像张艺谋、魏德圣一样,要么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章节进行拍摄,要么长时间筹备拍摄。 |
C.影视剧翻拍文学作品不能总是抱着“趁热打铁”的心态,也不能对原著情节贪大求全,否则吐槽现象就不会消失。 |
D.文学作品一向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也能实现对原著的推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捧着原著去看影视作品,总是去对比故事情节上的不同,那么抱怨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毕竟文学艺术到影视艺术有所转变。 |
B.目前,中国的影视艺术没有好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且艺术品位也不太好,它们常常跟随市场而动,迎合市场流行。 |
C.当前一有优秀文学作品出现影视公司便纷纷抢购,以致出现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泛滥的现象,这与影视行业自身“剧本荒”有关。 |
D.影视行业中急功近利的文学改编热,让一些编剧、导演、演员沦为影视制作流水线上的工具,所以改编影视作品免不了粗制滥造。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