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趁热打铁: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
B.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
C.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
D.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氢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
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
B |
CO2和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
CO2和N2一般都不支持燃烧 |
C |
将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 |
微粒在不断运动 |
D |
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 |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
二甲醚(C2H6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 B.属于氧化物 |
C.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3︰8 |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2.2% |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关CO、CO2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臭氧发生器可将氧气转化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 | B.O2和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
C.O2与O3的性质一定相同 | D.O2转化为O3是物理变化 |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B.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