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每小题2分,共6分)几个小片_________云霞,_________起来,_________起来,_________而出,原来是出太阳了。
古人写“日”的诗句很多,请你任写两首诗中的名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玫瑰汁,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品读诗词,汲取力量。请将下列表格中的诗词补充完整。
诗词绘景 |
白居易眼中的春景是充满生机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① 。(《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笔下的秋景是萧瑟苍凉的: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
诗词寄情 |
客路他乡的王湾借“雁”表达强烈的思乡情: ③ ? ④ 。(《次北固山下》)出使边塞的王维借“雁”表达孤寂的情怀;征蓬出汉塞, ⑤ 。(《使至塞上》) |
诗词言志 |
陆游屡遭排斥,仍独立不倚,坚持正义,借梅花抒写内心: ⑥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李白面对人生挫折,仍坚定信心,重新鼓起勇气: ⑦ , ⑧ 。(《〈行路难〉其一》) |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学校举办主题活动。请补全本次活动开场白。
饮食与诗文,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肴野蔌,_______,太守宴也”,山野风味散发着与民同乐的欢愉:“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丰盛的食物洋溢着待客的热情:“______,_______,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粗茶淡饭彰显了安贫乐道的情操;“虽有嘉肴,弗食,_______”,美味菜肴隐喻了一心向学的智慧;“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内心丰盈源自精神食粮的营养。味蕾的享受,文化的传承,让美食与诗文交相辉映!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积累和感悟,请你根据语境.将其补充完整。
小语:我从经典古诗文中经常能发现令人神往的山河气象,有“造化钟神秀,(1)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神奇巍峨的高山风光,也有“(2)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欣欣向荣的江南春色。
小文:从古诗文中我还感悟到古人的哲思和情怀,例如,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感悟到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从“三军可夺帅也,(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中感受到坚定的志向和不屈的人格。
小思:是啊,我还从“粉骨碎身浑不怕,(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灰吟》)中体会到坚贞不屈的精神,从“(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看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哲:是的,阅读古诗文,会带给我们丰富的审美体验,会让我们汲取到受用一生的“养分”。经典古诗文如花般娇艳,让我们感受到绚烂与多彩;(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画线句子,在后面横线处再续写两个句子)
古诗文默写。
(1)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海日生残夜,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体现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豁达乐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郦道元的《三峡》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水流湍急,且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蓊蓊郁郁的树木,炎热时给人清凉,清凉中给人诗意,请写出古诗中含有“树”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2)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3)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