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为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指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处年日照时数为( )
A.2770小时 | B.2480小时 | C.2600小时 | D.2880小时 |
影响甲、乙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 | B.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
C.大气环流的差异 | D.白昼长短的差异 |
该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
C.蒸发量增加 |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 B.植被覆盖率增加 |
C.降水下渗量减少 | D.城市热岛效应 |
燕郊虽不是北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卫星城,但它客观上起到卫星城的作用,甚至比北京现在的某些卫星城更具发展优势和潜力。读图,回答问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燕郊开发区的作用可能是
A.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 B.增加北京市区人口密度 |
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 | D.扩展京津市区的功能 |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问题。该地区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
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
该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问题。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
B.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
D.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10”完成问题 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
A.水资源丰富 | B.交通便利 | C.地形条件好 | D.气候适宜 |
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
A.向西扩展 | B.向北扩展 | C.向南扩展 | D.向东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