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摸书
冯骥才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4000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②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③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知己,又发现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④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要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⑤当一本古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少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⑥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气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⑦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莫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作者却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这两句话分别蕴涵着什么意思。
文章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第④段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未读和已读过的书的具体感受,你对读书有过什么样的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围绕着“摸书”这一线索,作者记叙了他和莫拉之间的一次思想上的交流,你认为他们为什么都喜欢“摸书”?是不是他们就不读书了呢?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 “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摘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或建议?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①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别样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就必须要拥有一颗冷静的心。

②大千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做到冷静,以静制乱、制躁。《百喻经》里有这样的记載:一群演戏的艺人露宿野外,半夜里其中一人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御寒,一个同伴梦中醒来,看到火旁坐着一个能吃人的罗刹,吓得爬起来就跑,大家都跟着跑,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后面追赶的人不是吃人的罗刹。那人如果能做到冷静,也不至于慌乱地跑了一段无用的路。再说,人生经不起这些无聊的瞎折腾,因为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些,折腾多了,我们的主题就会偏离,也就来不及成就别样的自己了。

③一颗冷静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经历一些磨炼才能获得因为,如果没有磨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一惊一乍的,甚至会在恐慌中迷失自己。

④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面对茧的束缚一样,蝶儿不勇敢地冲破它,哪能拥有坚强的翅膀?当年,笛福被通缉的时候,躲到坟墓里他没有恐惧,没有绝望,甚至有心情去注意到墓碑上的名字鲁滨逊•克鲁索,后来还让它成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他当时躲在坟墓里吓得不敢出来,那么何来后来的名著?又何来那个著名的大作家?人生处处有磨炼,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经历磨炼,进而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

⑤经历磨炼,可以炼就一颗平常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炼后,才能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才能对无常的生活习以为常。【A】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炼后,从而认识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他们“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终成就别样的自己。

⑥怀有一颗勇敢心,炼就一颗平常心,从而打造出一颗冷静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心无旁骜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就别样的自己。

⑦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概括出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事例放在选文第⑤段中【A】处是否恰当?为什么?

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从小就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偏离他的梦想。50岁那年,他决定重新以写作为业,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笔耕之后,他靠小说《修道院的往事》一举成名。此后,他便更加努力工作,在7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梦想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选文第⑥段内容的理解。(70字左右)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选文第②段中《百喻经》里的故事,强调了遇事冷静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②段的“瞎折腾”和选文第③段的“一惊一乍”通俗幽默,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道理论据。

D.选文称呼读者为“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说理显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氧气是否会被耗尽

①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进行各种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不过,也有人担心氧气会被耗尽,那么,这种担心是不是真的像杞人忧天那样毫无根据呢?

②在空气中氧气占21%,我们和其他生物呼吸空气中的氧,释放出二氧化碳,即体内废气。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大约需吸入500升的氧气,呼出约400升的二氧化碳;除人类外大部分其他生物同样也吸收氧而释放二氧化碳。通常,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变的。一般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但是生产的发展使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被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报告统计:100年前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而目前则达到50亿吨,预计在最近10年将递增到80亿吨,增长速度惊人

③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有人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担心了。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曾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这种情况十分让人担心。地球上的氧气500年后将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它还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则可使美国的摩天大楼淹没20层,并淹没掉荷兰等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使它们不复存在。那时的陆地面积很可能只占地表面积的5%~10%.在更为狭小的陆地上将生存全世界60亿~70亿的人口,人类恐怕也会逐渐灭绝。

⑤那些和凯尔文一样担心氧气将会被耗尽的人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个方面。事实上,除了绿色植物在消耗二氧化碳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钙会变成酸式碳酸钙,这种形式的碳酸钙可以溶解在水中。据分析,每年由于岩石风化耗掉大约40亿~7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风化的岩石随着江河流入大海,它再与石灰化合并重新形成石灰石,并以新的岩石的形式沉入海底。

⑥当然不必担心氧气会被耗尽的主要理由是,地球上生长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绿色植物。世界上大量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排出氧气。据科学家们实验分析,三棵大桉树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一些人乐观地认为,地球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略微增加。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一些新遼径,希望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尽可能将其再生利用,但是却没有更好的方法增加氧气的生成。专家们认为,减少森林面积的流失、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人类最好的保护氧气的方法。大量的绿色植物生产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气被消耗殆尽的话,将会出现多么恐怖的场景。而地球上的氧气是否真的会耗尽,则取决于人类的努力程度。如果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势必会造成氧气生成机制的阻碍,那么我们真的可能会在某一天面临缺乏氧气的危机。反之,若人类能未雨绸缪,尽早地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氧气被耗尽的窘境。一切都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

(选文有改动)

(1)人类的哪些行为能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请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自然界中有哪些可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4)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略微”的表达作用。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氧气对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B.500年后地球上的氧气会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C.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会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

D.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但尚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以增加氧气的生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

①秋分刚过,张大春的嘴就笑得合不拢来。今年风调雨顺,他种的两亩无花果丰收了。一枚枚黄绿色的果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子,压弯了树枝,随着微风的吹拂飘来淡淡的果香。按照今年的行市,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张大春盘算着:女儿要的裙子,老婆的风衣该买了。

②今天早上,张大春两口子就早早地摘好无花果,他们要挑到镇上去卖。虽然是秋天了,太阳依旧很大。他们家离公路只有几分钟的路,挑着无花果刚到公路边时,身上就冒汗了。张大春把担子放下,一边歇气,一边等车。“吱”的一声,一辆小车在他们面前紧急停了下来,吓得张大春两口子脸青面黑。过了好一会儿,两口子才回过神来,无花果已经被小车撞得四处都是,有的散落在水田里,还有的在小车的轮子下,已经轧烂了。

③“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从小车司机位置上下来一位男子,不停地向张大春道歉,“我们是第一次来,不熟悉路况,把你的无花果撞坏了。”“一句对不起的话就想走,没有那么容易,你要赔我的无花果!”张大春拦着小车,不让他走。

④我们赔你无花果,你估算下散落在田里的和小车轧烂的果子有多少斤,我们赔。”这时候,从小车里出来一位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子,说话的声音甜甜的,像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她手里拿着一百元。司机说:“蒋老师,你在车上坐着就行了,这点小事我能够处理好。”“一百元,你打发叫花子呀!”张大春瞪着眼睛,对两人说。“那你要多少钱,两百元把你的无花果全买了,应该够了。”蒋老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她准备给张大春两百元,从红色的小皮夹子里又拿出一百元。“一千元!”张大春脱口而出。

⑤就在上个月,张大春家的两只小猪在公路上被一辆小车轧死了,那小车发疯似的开走了,至今没有找到肇事者,赔偿也无从说起。他盘算着,要把自己的损失从这两个人的身上找回来。

⑥“给你五百元行不行?”蒋老师从小车司机手里接过三百元,与自己手里的钱合在一起,递给张大春说:“我们今天只有这么多现金了,下次来的时候再给你五百元。”“不行!”张大春站在车头,拦着小车不让走。

⑦时间要到了,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司机看了看手表,低声征求蒋老师的意见。“那这样,我们到前面学校去办点事就回来,再给你一千元可以不?”蒋老师态度还是很温和。“你们要走可以,小车必须留下!”张大春怕他们借口到学校办事,开着小车跑了。司机和蒋老师从小车里提出两个箱子,司机拔下钥匙,准备锁车。“用不着锁了,”蒋老师笑着说,“有大哥帮我们照看呢。”

⑧那两人向前面不远的学校走去。张大春感到好奇,于是他吩咐自己的女人照看着小车,自己悄悄地跟在那两人的后面,他要去看个究竟。那两人来到学校,校长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陪着他们进了一间教室。那间教室是女儿读书的教室,张大春去开过家长会,熟悉那间教室。

⑨他们去女儿的教室做什么?张大春更加好奇,他悄悄地躲在教室窗口外面,看见校长和几位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蒋老师正给学生们上课,自己的女儿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叮当当”,下课铃声响了,蒋老师没有宣布下课,而是打开带来的两只箱子,拿出很多学习用具和衣服、鞋子等物品蒋老师把一件米色连衣裙给一位女学生穿上,还前后左右地看是否合身,张大春看清楚了,那女学生是自己的女儿,穿着裙子,笑得合不拢嘴。

看到这一切,张大春小跑到了停小车的地方,对自己的女人说:“走!不要他们赔钱了!这时候女人已经把散落在路上的无花果捡到了口袋里。女人对自己的男人说:“可是昨天晚上,答应女儿今天卖了无花果,给女儿买连衣裙呀!”“还要他们赔什么钱呀!”张大春把自已看到的情景对女人说了。他还选了上等的无花果,装在一只口袋里,放在小车里。两人悄悄地离开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标题“老师”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⑦~⑨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蒋老师的形象。

(4)结合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将张大春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50字)

(5)选出下列关于张大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张大春对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反映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B.卖果途中,张大春索赔、送果的过程,也是他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C.选文第①段中,张大春的盘算表明他是个热爱家庭、有责任心的男人。

D.选文用大量笔墨塑造张大春的形象,是为了反衬蒋老师,正衬司机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河北塞罕坝在“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写序号)

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②世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忧矣

【甲】  【乙】  【丙】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暴躁,见曾国藩读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5)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有敬畏之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