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而我只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根据文意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例: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这篇散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
大有作为的蓝藻
①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什么呢?地质学者说,这是蓝藻。在南非的古沉积岩中,人们发现一种蓝藻类化石,据测定距今已有34亿年了。古代蓝藻的样子和现代的蓝球藻有点相似,这说明,地球上至少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生命孕育了。
②蓝藻的出现,在植物进化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蓝藻含有叶绿素,能制造养分和独立进行繁殖。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物界是多么丰富多彩啊!百花盛开,万木争荣,这生机盎然的景象,都是由低等的藻类经过几亿、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而来的。
③在自然界里,蓝藻分布很广,是繁殖力强的水生植物,在淡水、海水中,岩石、植物体上都有它们的踪迹,甚至在冰天雪地,高温的泉水里,也都能生存。
④1881年,有个水手在格陵兰岛海岸看到一片积雪在几小时里变成了猩红点点的雪,原来这是蓝藻耍的把戏。蓝藻里的红色素能随光线条件的不同,产生从红到紫的美丽颜色。英国一个古战场上的一座纪念碑,是纪念阵亡将士的,每逢阴雨天气,碑石四周常常泛出殷红的“血迹”,这是附近地面上的蓝藻在“显灵”。
⑤蓝藻是最耐高温的藻类植物。(A)有种蓝藻,在水温达89℃的温泉水中,照样能正常生长和繁殖。据说,这种蓝藻的结构特殊,它的细胞内的物质,凝固点高于89℃以上。
⑥地球上已知的蓝藻约有2000种,其中具固氮能力的就有100多种。固氮蓝藻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断地释放出来。它在死亡分解以后,释放出的氮素化合物就更多了。
⑦如果把固氮蓝藻放在稻田里大量繁殖,通过它们的固氮作用,就能把原来水稻不能利用的空中氮气变成能利用的氮肥,这样,在稻田里就有了一座小型的“天然氮肥厂”。据估计,(B)地球上固氮蓝藻每年从空气中可固定纯氮1000万吨左右,相当于5000万吨硫酸铵所含的氮素,它的功劳可大哩!
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稻田中繁殖固氮蓝藻中的固氮鱼腥藻,获得了水稻增产24%的效果。人们把这种固氮鱼腥藻命名为“万年肥”。因为蓝藻从空气中获得的肥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印度,科学家在稻田中繁殖了另一种叫管链藻的固氮蓝藻,固氮效率更高,使水稻增产2.7倍,这是固氮效率最高的一种了。
⑨蓝藻真是一种大有作为的生物肥料。(选自《中国地理教学参考》有删改)这是一篇以蓝藻为说明对象的科普说明文,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特点 |
科学依据 |
历史悠久 |
① |
② |
1881年,有个水手在格陵兰岛海岸看到一片积雪在几小时里变成了猩红点点的雪。 |
种类很多 |
地球上已知的蓝藻约有2000种,其中具固氮能力的就有100多种。 |
③ |
在印度,科学家在稻田中繁殖了另一种叫管链藻的固氮蓝藻,固氮效率更高,使水稻增产2.7倍。 |
细读下面两个句子,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品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⑴地球上至少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生命孕育了。
⑵每逢阴雨天气,碑石四周常常泛出殷红的“血迹”,这是附近地面上的蓝藻在“显灵”。选文(A)(B)两处划线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有何不同?(3分)
文章结尾说“蓝藻真是一种大有作为的生物肥料”,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其原因。(3分)
头 朝 下 的 逃 生 者
①这是2004年冬天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②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砖木结构,木地板,一烧就着。顷刻间,整幢楼都被火海包围了。
③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被烧塌了。楼上还有九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下楼的通道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下,这些人只有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四楼。这也是目前唯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④九个人挤在四楼的护栏边向下呼救。消防队赶来了,但让消防队员束手无策的是,这片老宅区巷子太窄小,消防车和云梯车都开不进来。灭火工作一时受阻。
⑤眼看大火一点一点地向四楼蔓延,消防队长当机立断;先救出被困的居民!没有云梯车,他只有命令消防队员带着绳子攀壁上楼,打算让他们用绳子将被困的人一个一个地吊下来。两个消防队员遵命向楼上攀爬,但才爬到二楼,他俩借以攀抓的木椽被烧断了,两个人双双掉了下来。没有了木椽,就没有了附着点,徒手是很难爬上去的。就在这时,底层用以支撑整幢楼的粗木柱被烧得咯吱咯吱响,只要木柱一断,整幢楼就有倾塌的危险。
⑥什么样的救援都来不及了,现在被困的人惟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救自已了。
⑦没有时间去准备,消防队长只好随手抓过逃出来的一个居民披在身上的旧毛毯,摊开,让手下几个人拉着,然后大声地冲楼上喊:“跳!一个一个地往下跳,往毛毯上跳!背部着地!”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示范,做着类似于背跃式跳高的动作。只有背部着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且毛毯太旧,背部着地受力面大些,毛毯才不容易被撞破。
⑧站在四楼护栏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妇女。无论队长怎么喊叫,她就是不敢跳,一直犹豫着。她不跳,后面的人也没法跳,而每耽搁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楼下的人急得直跺脚,只得冲楼上喊:“你不敢跳就先让别人跳,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那妇女让开了。一个男人来到了护栏边,在众人的鼓励下,他跳了下来,动作没有队长示范的那么规范,但总算是屁股着地,落在毛毯上,毫发无伤。队长再次示范,提醒大家跳的方式。接着,第二个人跳下来了,动作规范了许多,安全!第三个、第四个……第八个,都跳下来了,动作一个比一个到位,都是背部着地,落在毛毯上,什么事也没有。
⑨楼上只剩下一个人了,就是那个穿大衣的女人,可她仍在犹豫。楼下的人快急疯了,拼命地催促她。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跨过护栏,弯下腰来,头朝下,摆了个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姿势。队长吓了一跳,这样跳下来哪还有命在?他吼了起来:“背朝下!”但那女人毫不理会,头朝下,笔直地坠了下来。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她像一发炮弹笔直地撞向毯子,也许是受力面太小的缘故,毯子不堪撞击,嗤地一声破了,她的头穿过毯子,撞到了地面上。“怎么这么笨啊?前面有那么多人跳了,你学也应该学会了嘛!”队长慌忙奔了过去,他看到,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已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队长这才看出,这女人,是个孕妇。女人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取出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我没……伤着他(她),能活……”所有的人顿时肃然起敬,人们这才明白,这女人为什么犹豫,为什么选择这么笨的跳下方式。她犹豫,是因为 。选择头朝下的方式跳下来,对她来说最危险,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来说最安全!
⑩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二至五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渲染了形式的危急?
(1)
(2)第八自然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直强调女人跳下楼前的犹豫,她为什么犹豫?
最末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变色龙》节选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上文写奥楚蔑洛夫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_
第1段中“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刻画了奥楚蔑洛夫怎样的形象?
蔑洛夫为什么要脱大衣?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①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座经典的建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②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③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④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⑤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⑥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九洲清晏”为北京圆明园40景中的一景。“新九洲清晏”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体现在相关命名和意义上。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这些都是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⑦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观众置身其间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各指的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中的”“此”指代的是“形状酷似一顶古帽”。 |
B.“游客们穿梭其中”中的“其”指代的是“中华大地”。 |
C.“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指的是“中国馆的设计”。 |
D.“观众观众置身其间”中的“其”指的是“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 |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
B.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 |
C.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
下面对几段文字大致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④三段文字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外观形象。 |
B.第⑤段文字说明的国家馆“中国红”的精心挑选与视觉效果。 |
C.第⑥段文字说明的是地区馆屋顶平台上的“新九洲清晏”。 |
D.第⑦段文字说明的是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先进科技成果,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
下列句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中国国家馆的。 |
B.把中国国家馆称为“东方之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其外形特点。 |
C.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从一个方面具体说明了中国馆设计中环保节能的理念。 |
D.第⑦段文字的段内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 |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⑪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第②段中的描写绘出了荒野中的神韵,请说说其中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第⑥和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⑨和第⑩段都使用了“出来”一词,但含义不同,请解释他们在句中的含义?
联系全文,你觉得有哪些原因让“我”禁不住对一朵花微笑?
在第⑪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你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说的那些“人的道理”了呢?请分点叙述你读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