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图装置探究电磁感应实验,实验情况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实验序号 |
磁极位置 |
开关 |
导体运动情况 |
G表指针偏转情况 |
1 |
上N下S |
闭合 |
不运动 |
不偏转 |
2 |
上N下S |
闭合 |
上、下运动 |
不偏转 |
3 |
上N下S |
闭合 |
水平向右运动 |
向右偏转 |
4 |
上N下S |
闭合 |
水平向左运动 |
向左偏转 |
5 |
上N下S |
断开 |
水平向右运动 |
不偏转 |
6 |
上S下N |
闭合 |
水平向左运动 |
向右偏转 |
综合分析后(实验中磁铁不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可以看出要产生感应电流有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那么还应满足的条件是:
①通过比较实验序号2、3、4得出 ;
②通过比较实验序号3、5得出 ;
(2)通过分析我们还可探究出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
① ,它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 得出的;
② ,它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 得出的。
在 “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 序号 |
钩码 重/N |
动滑轮 重/N |
拉力/N |
钩码上升的高度/m |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 |
有用功/J |
总功/J |
机械效率/% |
① |
4 |
0.5 |
2.3 |
0.2 |
0.4 |
0.8 |
0.92 |
87 |
② |
4 |
0.9 |
2.5 |
0.2 |
0.4 |
0.8 |
1.0 |
80 |
③ |
6 |
0.5 |
3.3 |
0.2 |
0.4 |
(1)完成表格中第3次空白处的计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有用功为_______,总功为; 机械效率为____。
(2)通过比较①和②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选填“有关” 或“无关”)。
(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通过比较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他的观点是的(选填“正确” 或“错误”)。
【探究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图甲),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图乙),看到房屋 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图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右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
光屏上像 的大小 |
40 |
13.5 |
缩小 |
30 |
15 |
缩小 |
20 |
20 |
等大 |
15 |
30 |
放大 |
10 |
光屏上没有像 |
|
8 |
光屏上没有像 |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2)小明班照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同学(选填“靠近”或“远离”)。
阅读短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光污染,来自亮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
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使她能把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
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更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会被强烈的反射光
线照射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至于那种外墙呈凹形的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形成一个巨
型的聚光镜,一个相当于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
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外面看玻璃幕墙相当于平面镜,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墙上时会发生反射,物体经玻璃幕墙反射后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像。
⑵、在某大厦楼前,从侧面往玻璃幕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幕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如图所示。你认为这可能是光的什么现象引起的呢?
答:
(3)、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如镜面反射)
(4)、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将错误的句子及更正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错误句子:更正句子:.
(5)、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或危害的实例:
如 :
(6)、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学校科技小组参加市科技创新大赛,研究光在水和玻璃中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从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表1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测量数据,表2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的测量数据:
表1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11.3° |
22.1° |
35.4° |
40.9° |
表2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9.9° |
19.5° |
28.1° |
35.3° |
对表1、表2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写两条)
①
②
小丽在观察小提琴、二胡、贝司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也可能与弦的粗细、长度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2 |
1 |
铜 |
60 |
0.76 |
2 |
铜 |
80 |
0.76 |
3 |
铜 |
100 |
0.76 |
4 |
铜 |
80 |
1.02 |
5 |
尼龙 |
80 |
1.02 |
6 |
尼龙 |
100 |
1.02 |
(1)如果小丽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应选用表中的编号为
的琴弦。(只填数字序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的一些步骤:A、分析归纳 B、实验研究 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丽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只填字母序号)
(3)如果小丽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你认为应选用表中的编号为
的琴弦。(只填数字序号)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来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科学的方法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