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右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问题。该地区
A.集市的周期为3天 | B.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
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10”完成问题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
A.水资源丰富 | B.地形条件好 | C.交通便利 | D.气候适宜 |
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
A.向东扩展 | B.向北扩展 | C.向南扩展 | D.向西扩展 |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城市地域规模 | B.城市人口数量 |
C.城市人口比重 | D.城市经济增长速度 |
武汉属于下列哪种区位类型
A.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 B.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
C.过河点位置 | D.河口位置 |
1984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材料中,经济学家张五常所分析的农民迁徙过程中,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人口近2亿人,他的说法属于
A.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
B.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
C.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D.以上都不对 |
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明显说明了城市的重要作用,主要是
A.城市是某一地域的文化中心,有益于文化的发展 |
B.城市是某一地域的经济中心,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
C.城市是某一地域的政治中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D.城市是某一地域的人口中心,有利于人口的控制 |
有人认为,如果农民大量进城,会造成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比如,社会混乱、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对此,根据现实和所学内容加以判断
A.这种说法对,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经济下滑 |
B.这种说法片面,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小城镇建设加快,从根本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C.这种说法错误,农民都进了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有任何问题 |
D.这种说法对,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
B.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且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 |
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
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