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
B.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 B.没有理性思维 |
C.长期领先世界 | D.强调实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