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包括
A.欧洲共同体形成 |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C.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
A.认为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
B.强调法律实施中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B.“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
史籍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变法意图富国强兵,不重儒学教育 |
B.“士”阶层的发展壮大及私学兴起发展 |
C.分封制瓦解使诸侯失去官办学校的能力 |
D.“礼崩乐坏”使统治者急于恢复礼乐制 |
美国的创始人之一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
A.总统制 | B.联邦制 |
C.分权制 | D.邦联制 |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最符合这种解释的是()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
B.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