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问题。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 B.热量 | C.水分 | D.土壤 |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 B.雨热同期 |
C.冬季河流结冰 | D.水运发达 |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 | B.海陆位置 |
C.纬度位置 | D.盛行风向 |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
下图3中,ECF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1——13题:若此时段后我国上空的对流层一年里达最高,则北京时间是:
A.18时 | B.22时 | C.10时 | D.8时 |
若右图3中A点正值日出,下列叙述一定可信的是( )
A.此时,在南京的旅游者感觉酷暑难忍 |
B.南极中山站正出现极昼 |
C.此日过后,堪培拉昼渐长、夜渐短 |
D.此时,东半球白昼的范围小于黑夜 |
若上图3中E点正值日落,下图中能正确示意此日期前后亚欧
大陆与太平洋间气压分布与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下图为某节气晨昏线图,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于p,此时伦敦为星期六,但北京已是星期日.此时北京时间为:( )
A.星期六5时 | B.星期日5时 |
C.星期六23时 | D.星期日23时 |
正常年份,此日前后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 B.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伏旱 |
C.夏季风南撒至长江以南 | D.华南地区雨季结束 |
设M(纬度0°,东经30°),N(南纬23°26,东经30°)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 B.每年不可能有某一时刻Hm=Hn |
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 D.任何时候都Hm≥Hn |
北回归线某地要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下列热水器安置方式最合理的是: ( )
读经纬网图,若图示地区全部为黑夜,判断4-6题:①②③④四点正午太阳高度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② | D.①>④ |
图中所示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正值黑夜 |
B.纽约正值白昼 |
C.再过2小时,本初子午线为0时 |
D.再过5小时20分,赤道上东半球全部为白昼 |
图示季节能够看到的景色是()
A.长江流域寒梅绽放 | B.华北平原小麦黄熟 |
C.南极长城站终日斜阳 | D.巴西高原草木枯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