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
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
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共8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孤雁不饮不食,只是飞鸣,写出了其苦念群侣的深情和执著。 |
B.颔联“一片影”指的是孤雁,与“万重云”相为比照,无限凄惶。 |
C.颈联写孤雁望尽天涯,寻觅到雁群后,群雁哀鸣,鸣声更是不绝如缕。 |
D.尾联写群鸦鸣噪纷纷,然听来却“无意绪”,尽显雁之“孤”、雁之“悲”。 |
(1)从诗歌题材看,《孤雁》属诗。
(2)此诗写于杜甫漂泊夔州之时,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8分 )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注】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略加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平乐[注]江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此词作于作者寓居扬州之时。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请简要分析。(5分)
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