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
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首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
武德八年,突厥寇太原,时诸将多败,独靖以完军归。太宗践阼,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靖率劲骑三千由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
顷之,吐谷浑寇边。帝谓侍臣曰:“靖能复起为帅乎?”靖往见房玄龄,曰:“吾虽老,尚堪一行。”帝喜,以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诸将议,春草未芽,马弱不可战。靖决策深入,遂逾积石山。大战数十,多所杀获,残其国,国人多降,吐谷浑伏允愁蹙自经死。靖更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
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突厥部种离畔畔:通“叛”,反叛 |
B.足澡吾渭水之耻矣澡:雪洗 |
C.犹力于进力:尽力 |
D.军次伏俟城次:行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靖是“王佐才”的一组是( )
①要当以功名取富贵 ②分道招慰
③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 ④独靖以完军归
⑤蹀血虏庭,遂取定襄 ⑥以沈厚称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通晓书史,治军有方。平定萧铣后,大军入城,秋毫无犯。岭南平定,他率兵南巡,宣扬天子的恩德,远近百姓欢悦诚服。 |
B.李靖长于谋略,骁勇善战。独率三千劲骑奇袭突厥,使颉利可汗以为举国来犯。李靖施反间计,破定襄,颉利可汗逃入碛口。 |
C.李靖敏行讷言,颇知进退。皇帝派他巡察风俗,他因脚生病恳求退休。皇帝赞誉他识大体,为了成就一代美谈,没有答应他。 |
D.李靖心系国家,壮心不已。吐谷浑侵扰边境,他老年复出,率军西征,力排众议,深入敌国。经过数十场大战,击溃了吐谷浑。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2)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问题
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六世祖振,慕容垂黄门郎。父永,魏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乱,谓所亲曰:“大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求仕。”初为别将,从尔朱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封石门 县伯。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贼成畏之日:“莫当李将军 前也。”
及天光赴洛,弼隶侯莫陈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周丈帝自平凉讨悦。弼谏悦,令解兵谢之。悦惶惑,计无□出。弼知悦必败。周文帝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是日,弼密通于周文帝,许背悦。至夜,弼乃勒所部,云悦欲向秦州,命皆装束。弼妻,悦之姨也,时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皆散走。弼慰辑之,遂拥以归周文帝。悦由此败。周文帝谓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
大统初,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斩获居多。周文帝以所乘骓马及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敌所乘。弼将其麾下九十骑横截之,贼分为二,因大破之。以功进爵赵郡公。四年,从周文帝东讨洛阳,弼为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至谷城,弼倍道而前进,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军至,遂走。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历位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建,拜太傅、大司徒。及晋公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越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魏乱,谓所亲曰属:恰逢 |
B.弼隶侯莫陈悦隶:附属 |
C.令解兵谢之谢:谢罪 |
D.弼倍道而前进倍:增加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求仕
②悦惶惑,计无□出
③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敌所乘。
A.①以②所③为 | B.①以②之③因 |
C.①且②之③为 | D.①且②所③因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
B.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
C.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
D.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弼身世显贵。六世祖李振,担任慕容垂的黄门郎。他的父亲李永曾被赠梁州刺史,而他自己又与侯莫陈悦是亲戚。 |
B.李弼少有大志。魏末战乱时,他不愿按常规来加官晋爵,靠履锋刃、平寇难,来求取功名利禄,贼兵望而生畏。 |
C.李弼识时务。周文帝从平凉来讨伐侯莫陈悦,他就曾劝侯莫陈悦解散军队投降,知其必败时,带领军队归顺文帝。 |
D.李弼立下战功。随从平窦泰,斩杀俘获最多。随从平弘农,在沙苑战齐神武,击败并斩杀他,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 |
把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妻,悦之姨也,时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皆散走。弼慰辑之,遂拥以归周文帝。
(2)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之患,酿于草野。欲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查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④即位,辅臣⑤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熙十八年,授贵州巡抚。【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 阅读答案】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 阅读答案。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给。既,令民翦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蒐苗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帝的顾命大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徙:迁移 |
B.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逸:奔跑 |
C.传谕孟春飨太庙飨:犒劳 |
D.至期皇躬康豫躬:身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B.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D.谕以阅兵习武之意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杨雍建“亢直性格”的一组是()
①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②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
③雍建奏对不失常度④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
⑤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⑥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军队征来的农夫,鞭打军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了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杨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才怒气消解。 |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建议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
D.在贵州期间,杨雍建把土司拜见巡抚的规矩全部废除,询问土司疾苦,供给酒食,土司都心服口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2)比退,辅臣目之日:“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异它甥。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后事元贞太后,以孝闻。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能辨也。炀帝时,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帝有天下,诏即所墓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后祔葬献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太穆顺圣皇后。
(选自《旧唐书·后妃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患:祸患 |
B.武帝深纳之纳:宠信 |
C.潜约中目者许之潜:暗中 |
D.后事元贞太后事:侍奉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
B.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
C.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
D.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氏深受武帝的喜爱,其年幼时曾建议武帝对皇后要多加抚慰,以百姓为念,争取得到突厥的帮助。 |
B.高祖在求婚的时候,射两箭各射中了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非常高兴,于是将窦氏嫁给了高祖。 |
C.高祖并未听从窦氏的劝说将自己的骏马献给文帝,结果因为这件事遭到贬谪。后来寻找好的鹰犬献给皇上,被提拔为将军。 |
D.高祖拥有天下后,下诏在窦氏埋葬的陵园修建寿安陵,封窦氏谥号为“穆”,后来与高祖合葬在献陵。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能辨也。
(2)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阅江楼记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 ①覃(tán):延伸。②馌(yè):给在田间劳作的农夫送饭。③旋踵:脚后跟转一转,瞬息间。④逢掖:逢,大;古代读书人穿的袖子宽大的衣服。⑤勒诸贞珉:勒,刻;诸,之于;贞珉,碑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皆偏据一方类:大抵、大致 |
B.番舶接迹而来庭庭:庭院、院子 |
C.往往倚之为天堑堑:壕沟 |
D.皆略而不陈,惧亵也亵:轻慢、不庄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逮我皇帝,定鼎于兹燕王欲结于君 |
B.存神穆清,与天同体欲呼张良与俱去 |
C.上以其地雄胜木欣欣以向荣 |
D.见江汉之朝宗夫晋,何厌之有?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A.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
B.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
C.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
D.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山川王气写起,以偏于一隅的南朝相比,说明只有雄伟霸业的大明王朝才显金陵君王霸气,歌颂了朱元璋开国定鼎之功,也奠定了文章的豪纵宏博之气。 |
B.第二段写到皇帝在登楼时的种种“遐思”,表面上似在赞扬“一统之君”,实际上是在讽刺皇帝不关心国事民疾,只为观赏胜景而登临,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思。 |
C.作者以前朝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等华丽、高峻的供统治者享乐的楼阁,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尘烟之中这样国亡楼毁的历史教训,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 |
D.文章省略了一些风光景物的描写,主要叙写明太祖建阅江楼的旨意,即励精图治,是为了歌颂明太祖一统江山的宏伟业绩和贤明圣德,这是文章应制的性质所决定的。 |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2)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3)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②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③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
【注】硁(kēng)硁:固执。
“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孟都有相应的论述。上述三则材料对“信”的论述似乎观点不一致,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