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 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而卢梭的著作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蒙特萨克罗远足,想到罗马的光辉和贫困,激动得脸色骤变,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可以说,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时刻。
——摘编自[委内瑞拉]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
根据材料二,回答玻利瓦尔的思想来源和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玻利瓦尔作为“解放者”的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对中国进行了最具连贯性的报道。以下内容摘自《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
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1954年3月10日这一期是周恩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
1955年的一期期刊的封面人物是蒋介石。
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在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6年10月14日时代杂志,王菲登上封面,是继巩俐之后第二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艺人。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
2002年1月随着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热映,四位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一起成为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本期的主题就是张艺谋的“英雄”。
2002年4月期刊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
2002年11月在NBA休斯顿火箭队效力的姚明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该期《时代》选姚明作为封面人物,称他为“巨人先生”。该期同时也提到了王致郅。
2010年10月18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请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1)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选择了毛泽东,如何理解“一群蝗虫围绕”?

(2)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是在说中国在与美国进行友好的接触。写出这一年中美友好关系的相关史实。
(3)纵观《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具有哪些特征? 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
——《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材料三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他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 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据保尔。芒图:〈十八世界产业革命〉
材料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 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考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

1776年7月4日通过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为这一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并由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当中设立政府,而政府的合法权利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何种形式的政府,若无视这个目的,则人民就有权改变他或废除它,并建立新的政府。新政府应当建立在最能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原则之上,并应按照符合这种原则的形式组织他的权利机关。马克思将《独立宣言》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英国在北美的统治是否“合法”?具体说明理由。
(2)文中“政府的合法权利”指什么?独立后,美国“政府合法权利”是如何体现的?
(3)在独立后的一个世纪中,美国政府是否保障了“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

如图,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历史学家称之为“大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爆发前,西哀耶斯发表了被誉为“圣经”般的小册子《什么是第三等级?》。在书中,他呐喊道:“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
(1)结合法国大革命背景,分析西哀耶斯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呐喊?
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当路易十六的臣下向他报告这一事件时,国王吃惊地问道:“这不是造反吗?”臣下回答道:“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2)为什么说这是“革命”?
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3)为什么说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