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孙道荣的《信赖》,完成文后题目。
黄昏,几个男孩子,在小区的草地上玩耍,不时听到他们快乐的叫声。
一个胖胖的男孩,拘谨地站在一边。他们不带他玩,因为他是“傻子”。有时候,他们的球踢到路那头了,他们就喊他:“傻子,帮我们去把球拣回来。”他就像得到命令的士兵一样,乐呵呵地跑去拣球。球拣回来后,他们继续玩,他则张着嘴巴,站在一边有滋有味地观看。偶尔帮他们拣下球,或者帮他们递下饮料。他很乐意做这一切。
男孩子们玩倦了。有个男孩提议,玩背摔吧。就是一个男孩往后摔下去,另外几个男孩用手臂搭成梯接住。大家轮流来做,比比谁最勇敢。
提议的男孩先做。男孩站在一个小土坡上,闭上眼,身体笔直地向后倒去。在即将完全倒下的时候,另外几个男孩的手臂,牢牢地将他接住了。
大家齐声喊好。“傻子”羡慕地看着他们,兴奋地哇哇直叫。
又一个男孩站了上去,在往后倒之前,不放心地回头对伙伴说,你们千万接住哦,别丢手啊!众人答应。男孩犹豫着,慢慢倒了下去。
又是一阵掌声。“傻子”崇拜地看着他们,拼命地拍手。
男孩们一个接一个站在土坡上,勇敢地往后摔倒。在即将倒地的瞬间,被伙伴们牢牢地安全地接住。
有个男孩忽然看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傻子”,然后,和其他几个孩子嘀咕了几句什么。男孩们向“傻子”招手,示意他过去,问他,你愿意来做一次吗?
“傻子”不相信地张大了嘴巴,激动得连连点头。
“傻子”学着他们的样子,站在了土坡上。然后,A.在众人“一二三”的呼喊声中,毫不犹豫地向后倒去
站在他身后的男孩子们,突然抽回手,一哄而散。“傻子”胖胖的身躯,重重地摔在了草地上。
片刻的沉静。“傻子”哇哇哭了起来。
从附近的居民楼上,飞快地跑下一个中年男人。他是“傻子”的爸爸。刚才,他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目睹了这一切。
男孩子们吓得四处逃散。
都是一个小区的孩子,“傻子”的爸爸认识他们。
晚上,“傻子”的爸爸一家一家去敲门。男孩子们看到“傻子”的爸爸找上门来,都吓得躲进房间,不敢出来。他们想,完了,“傻子”的爸爸一定是来找家长告状的。
“傻子”的爸爸一遍遍地向男孩的家长说明事情的经过,家长们听了之后,一边向“傻子”的爸爸道歉,一边就要将孩子揪出来揍一顿。“傻子”的爸爸阻止了他们。他对他们说,自己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请你们的孩子明天黄昏再到草地上,和自己的孩子玩一次背摔游戏。家长和孩子们都答应了“傻子”的爸爸。
第二天黄昏,几个男孩子又聚集到小区的草地上。“傻子”和他的爸爸,也过来了。看到男孩子们,“傻子”往爸爸的身后缩了缩。
男孩子们继续玩背摔游戏。最后一个,轮到了“傻子”。
“傻子”躲在爸爸的身后。爸爸蹲下来,和他交流。男孩子们也鼓励他再玩一次,并承诺绝不逃开,绝不松手。
B.“傻子”迟疑地站在了土坡上。“一二三”,在爸爸和众人的鼓励声中,“傻子”闭上眼睛,慢慢地向后倒去
众人的手,稳稳地接住了“傻子”。在众人的臂弯中,“傻子”哈哈大笑。
“傻子”的爸爸搂着儿子的头,激动地对男孩子们说,谢谢,谢谢你们还给他信赖。
围绕着“背摔”游戏,“傻子”对男孩子们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
完成下表。

事件
旁观游戏
受邀参与
遭到捉弄
重玩游戏
感情
 
惊喜、信赖
 
 

善于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请找出文中至少三组对比。
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的A、B两个句子。
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读者哪些人生启示?(写出两点,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藤野先生(片段)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1)(2)(3)(4)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 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选段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选段的记叙顺序是。(6分)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地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年话惜时
(1)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2)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培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3)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②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4)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5)岁月流淌,年齿③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
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③[年齿]年纪。
本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作者说的“七扣八扣”,所“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2)(3)段,说出作者分别是从哪两方面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是第(4)段的一个结论,结合第(4)段说出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完成第问题。(共7分)
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
谌 强
①“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最近在首都博物馆与参观者见面。
②在北京这个大的城市背景下,在已成定制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住宅形式内,世世代代的北京人演绎着国都的辉煌和市井的喧嚣。城市、胡同、四合院为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行路通达的物质基础,居住于此的人们更是将精神所物化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它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瓦、一块砖、一个个建筑实体,在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足迹后,城市就像人的身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③因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场所,除了外在的传统建筑形式外,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通过城市的传统建筑景观胡同和四合院,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情怀,让参观者在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有皇家的威严,更有市井繁华的闲适生活,体验到生活在北京城的居民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幸福感,展示了胡同、四合院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一起共同创造的一种和谐关系。
④胡同、四合院是组成北京这座城市大树的树干与枝叶,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城市大树的欣欣向荣。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在设计这个展览时匠心独具,将用文物和历史档案、图片等实物讲述的关于北京城、胡同、四合院以及北京人生活的故事作为展陈的主展线,而将表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即城市、胡同、四合院作为副展线。两条展线同时展开,相互印证,达到所展出的实物由“原生态”的环境做依托,关于城市、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有实物来佐证的目的。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重温这座城市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⑤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地下展厅,人们宛若走进了一条胡同,同时也走进了一条回到从前的时光隧道,来敲开四合院的历史和发展的大门,从而了解到胡同形成的历史渊源、演变定型后的格局走向以及千百年来所遗留的遗俗风物。展览通过各个时期的地图、实物、图片、档案资料等,为参观者展示胡同和城市的历史。从辽至元明清,庞大的都城最终定型。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元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明清时,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已发展成熟。民国后,胡同也随着变化转型,经历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呈现为人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走向。
⑥沿着胡同、四合院、人家这条脉络,参观者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走向了历史深处。在北京,大到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中到王府士绅宅院,小到平民百姓的独家小院,放眼望去,整个城内就是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相互圈合,相互依存。四合院有着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但横向与纵向的扩展,却依旧逃不过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所组成的南北中轴是四合院建造和规划的基本。在四合院内,上房下房,东西厢房,前出廊,后出厦,磨砖对缝,花窗棂,红梁柱,青石台阶……从被固定下来的建筑方式和等级要求以及方位、布局安排、各个建筑构件的特殊用途等物质、精神层面看,可以说,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选自《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1日)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有哪些特点?
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介绍的是北京四合院的哪一个特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从四合院最细微的建筑构件到庭院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居者的情趣,人们在建筑的每个角落,通过吉祥图案寄托着生活的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达给每个走过它的人。

阅读《封存时间》,完成第问题。(共14分)
封存时间
明前茶
时间可以封存吗?可以,叶庭春12岁那年,就见识过那神奇的一幕。在植物园标本馆,作为他考上最好中学的奖励,世伯老魏得到馆长的特许,带他去看他出生那天的植物标本。叶庭春记得彼时彼刻,偌大的标本馆里只有这一老一少的足音,被干燥后的植物标本封存在台纸和油光纸之间,散发出半是干爽纤维半是青涩植被的幽淡气息。一个标注了1990的标本隔档被轻轻推开,4月9日的标本是一枝垂枝樱,开到七分满的樱花在枝条上如瀑布一样垂挂下来,在干燥后发微微的醺粉紫。12岁的男生完全被震惊了,他出生那一年,那个春天,有过什么样的场景,连他妈妈和奶奶都没有对他形容过,人总是健忘的,但细心保管的植物标本却还原了被记忆抹去的一切。竟有那么完美的花枝代表这个世界欢迎他的到来,樱花没有开至三分满,五分满,花萼青硬如一个有待发育的小孩;也没有开至九分满,流露出行将凋零的感伤,一切都绽放得恰到好处,颜色、姿态、流动的气韵,似可见到那晚月光倾注在花枝上,带来的如梦光影。
8年后,叶庭春的奶奶病逝,全家为她送行时,整个墓园恰好浮动着绿萼梅的香气,让人记起那句绝妙的诗:“天与清香似有私”,好像正是这股香气搭就了奶奶去往天堂的阶梯。那是3月初的阴冷早晨,叶庭春从守墓人那里讨到了一枝绿萼梅回家做标本。头三天,把它夹在吸水性强的纸张中,不厌其烦地换纸,仔细吸去花枝的水分,接着,用镊子屏息调整花枝的形态,不但避免了花叶压在一起出现的芜乱,还令梅枝表现出自然的形态,在他做好的标本上,几朵梅花侧转或翻转,尤如被清风吹动,可以观察到花朵的侧影和背面。
从那天起,叶庭春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每有重要的纪念日,他都要做标本留存。上大三后,他更成立了“封存时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大学是有名的园林学校,由春至秋,有大量的花材和变色叶片可作为植物书签的原材料。特别是春天,洒红朱砂梅,深浓宫粉梅,紫白玉蝶梅和琉璃绿的绿萼梅们竞相开放,做出来的塑封书签,一侧配以做旧的照片,拍的是老图书馆的青砖灰墙,暗红色的细条高窗,窗外是疏影横斜的梅花,那一刻,书签捕捉到了民国时代的一缕沉静余韵。
为了给植物书签配图,叶庭春拍遍了母校的数百个角落,那也是他为自己封存的美好时光吗?读完大四,他将赴澳留学,据说在南半球,再也看不到故乡才有的梅、报春、麦李和丁香了,唯有塑封后的书签,可一睹故园的面貌吧。
做了两年的标本,叶庭春感觉青春时光正化作花香弥散在他的周围。干燥后的标本比鲜花的颜色更为幽淡,花瓣的肌理更为纤柔,重瓣的梅与樱,花瓣质地更如世间最清幽的纸一样,散放半透明的幽光。也许我们回过头去看被记忆封存的时间,也是这样的感受:那些粗砺的线条和茁壮的香气已然消失,剩下的唯有恬淡的轮廓和安谧的余韵,仿佛近似觉悟、体谅和怜惜的情感,让人脸上紧绷的线条都放柔软。
是的,留不住的是成长的时光,我们能存在手心的一个定格,不过是美而已
(选自《扬子晚报》2012年11月23日)
本文围绕“封存时间”主要写了四件事,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出生那一天



家中每有重要纪念日
叶庭春都做标本留存
上大三后


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第一段中“震惊”的对象和原因。
①“震惊”的对象:
②“震惊”的原因:
阅读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定格在手心中的美是如何理解的?(不超过15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