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钓鱼岛》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②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③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④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钓鱼岛?(4分)
第②段划线句子里的“自古以来”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请写出下面的链接材料补充和印证了原文哪些内容。(3分)
【材料一】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737亿桶至1574亿桶之间。有人曾经预言,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储备量相当于“第二个中东”。
【材料二】1785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学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日本部分用淡
绿色,而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的。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都是粉红色的。
(一)名著阅读
【阅•有知】
根据下面两段文字,填出相应的人名②
【甲】▲生成美貌端庄,丢姿聪封了叹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取擋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兼之胆量极大,见识过人,不但喜文具好寞,时常舞枪耍棒,父母也禁他不住。
【乙】这是州萎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纸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字:
小说太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的心怦怦直跳,他日夜盼望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铁环已被砸碎,现在他已经拿起新的武器,又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甲】 【乙】
任正非的传播课
任正非今天接受记者采访,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称521是任正非日。这次访谈,让世界见证了华为不再只是中国的卓越企业,而是世界级的领袖企业。作为一名传播学者,我不能从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等领域解读他的谈话,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我的思考。
任正非的访谈,其实是给中国与世界上了一堂传播课﹣﹣不仅传达出政治胸襟与商业智慧,而且表现出极高的传播水平。
无论是特朗普的美国利益第一,还是中国网民的“奉陪到底”,爱国,都是这场舆论战的制高点。在这个时节,在中国舆论场,一切对中国产品的冷嘲热讽都不招待见;一切遭受打压或忍辱负重或奋起抗争的企业,都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这非常好理解。
舆论战最重要的,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舆论战的功能,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分化敌人与孤立敌人。口水是打不垮敌人的,可以直接打垮敌人的东西,在军事上是武器,在经济上是产品。把敌人扩大化,就是帮助敌人扩大力量。
所以,任正非很清楚:“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任正非甚至高调感谢美国公司,宣称美国企业和华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样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这就是最大化地孤立敌人与争取朋友。
苹果、谷歌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公司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民更不是我们的敌人。正如日系车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企业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及其鼓吹复活者,才是我们的敌人。
任正非坦诚自己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发挥了意见领袖卓越的引导作用。没有人会怀疑任正非的爱国主义,换了别人,可能就不敢这样说,或者说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好的意见领袖一句话,有时候赛过一千篇社论。
商业传播与政治传播不同。可口可乐公司卖产品给消费者之前,绝对不会问你信奉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无论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你只要付钱它就卖。
任正非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他非常清楚:如果中国人买华为就是爱国,不买就是不爱国,那么欧洲人、美国人买华为怎么解释?我们希不希望全世界都来买华为产品?
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但华为手机是世界产品。只有中国人买华为,不算胜利。让更多的外国人买华为,才对中国公司有益。把产品与爱国脱钩,是传播大智慧。
最受欢迎的英雄形象之一就是“自信得有点谦虚”。过去太多这样的形象,要么太自信﹣﹣自信得狂妄;要么太谦虚﹣﹣谦虚得做作。
任正非一方面非常自信:“美国政客目前的做法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华为的5G是绝对不会受影响,在5G技术方面,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
另一方面非常清醒:“美国科技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但是在我们的行当上(5G),我们做到了前列,但是整体国家而言,我们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
中美贸易战有四个舆论战场:中国舆论场、美国舆论场、中美之间的第三舆论场(中美间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每一个舆论场的功能、目标与策略都是不同的。
像任正非这样的表达:“虽然我们与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在国际舆论场就比特朗普的格局高,得分多。
对于特朗普来说,他最核心的舆论场是美国舆论场。他最怕的不是中国网民的反美情绪,而是美国人民的选票。他到处在国际舆论场制造美国的敌人,恰恰就是要在美国舆论场激起同仇敌忾。
特朗普推特治国,就说明传播是特朗普的最重要武器。跟美国打贸易战,就不能只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专家就不能只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外交学家。当务之急就是要搞清楚特朗普舆论战的传播策略与舆论方法。用传播的方法对付传播,用舆论的方式对付舆论,有时候不只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四两拨千斤。
(本文5月22日上午下载于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注释】
①新闻背景: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未政府许可向华为供货。5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给华为及其合作伙伴90天的临许可,将封堵令推迟执行3个月,5月21日上年,75岁的华为公可创始人兼总故任正非接受国内媒150分钟的采访,对美国禁令、5G、知识产权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②“推特”是一种个人社交平台,类似于微信。
(1)在作者的分析中,任正非对媒体的回应包含哪些传播智慧?请简要概括。
(2)阅读新闻要了解立场,请结合文本信息,分析本文的立场。
(3)从这篇文章看,作者的传播水平如何?结合内容分析。
除 法
周锐
一个房间里有一个人和十二只蚊子。
十二只蚊子咬一个人。
12÷1=12
这个人觉得吃不消。
他就又去找一个人到这房间里来。
十二只蚊子咬二个人。它们分成了二队。
12÷2=6
人觉得比原先好受一些了。
但还可以更好受一些。
这二个人又找来第三个人。
12÷3=4
好极了,再找第四个。
12÷4=3
第五个人跑来了。
12÷5=?
大家叫第五个人别进来,因为这样蚊子不好分了。
但第五个人硬要进来。响起“啪啪”声。第五个人打死了二只蚊子。
10÷5=2
OK,这下好分了。
大家正高兴,又听“啪啪”声,第五个人又打死了二只蚊子。
8÷5=?
又不好分了。
大家觉得第五个人老是添麻烦,就齐心合力地把他赶走了。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1)第五个人被赶走了,他会怎么想?请写出他的内心独白。
(2)对于小说的标题“除法”,你有哪些理解?请简要闻述。
(3)小说中的“蚊子”让你想到上文《鸟笼》中的哪个意象?为什么?
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
小涛想了解薯片的营养,网络搜索关键词“薯片”后,意外得知薯片易致癌,接着搜索关键词“薯片致癌”,找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个帖子。他对帖子中提及的“couch potatoes族”很感兴趣。在检索了解了“couch potatoes族”的相关信息后,他十分好奇:帖子中的哪个人最有可能成为其中一员呢?想到自己隔周吃一次薯片的情况,他有点担心,于是发帖求助。以下是小涛网络阅读的内容
材料一
薯片对健康的影响
薯片含油量通常在30%左右,属高油高盐食物。与其他油炸食品一样,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同时,富含淀粉的食品经高温加工处理后可能产生含量不等的丙烯酰胺,有人担心这种物质有致癌风险。农业大学营养专家范志红认为:由于老人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幼儿的身体尚处于发育之中,解毒能力较差,这两种人长期吃含有丙烯酰胺的油炸食品,毒素不易排出,对健康危害最大。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必须拒绝炸薯片等香脆食品。
关于丙烯酰胺
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可能致癌物。但其导致人体致癌的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并没有发现任何一项研究可以证明:人在正常食用食物的情况下,摄入的丙烯酰胺能够造成癌症。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制定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材料二
薯片致癌,你们还会买来吃吗?
材料三
薯片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油炸小零食,那淡淡的咸味伴随着土豆特有的泥土香味,还有嚼在口里”咯吱咯吱”的清脆口感,让许多人爱不释手。美国由此诞生了“couch potatoes族”,他们一边躺在躺椅上看电视,一边嚼着薯片。“沙发土豆(couch potato)”的生活方式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流行于美国,后来又传遍世界各国,成为致胖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形象和健康。
材料四
(1)材料二中那个人最有可能成为“couch potatoes族”?请结合材料帮小涛作出判断并解释。
(2)阅读材料四,回答问题。
小涛看了王杰、胡伟、洪广平这三位医生的回复后,认为有一位医生的回复最有针对性,有一位医生的回复不但没有针对性,还别有用意。
小涛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结合医生的回复作出推测。
(3)综合材料信息,帮助小涛完成网络阅读收获卡。
网络阅读收获卡
知识收获:薯片是马铃薯(土豆)制成的 的零食。
经验获得:①遇到问题,要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精选关键词,还可用网络求助。
②网络上信息混杂,要懂得筛选与甄别。
月下看猫头鹰
[美]珍•尤伦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我们一直都没睡觉。外面没有风。那些大树直挺挺地站着,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月光耀眼,天色很亮。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爸爸早把我的毛线帽拉低,盖住我的耳朵。但是隔着帽子,我还是听得到声音。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火车和狗,齐声歌唱,唱了好一阵子。闹声消失以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爸爸,还有我,一直向着树林走去。
我们“沙沙沙沙”地踩着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脚印。爸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却又短又圆。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圆的影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但是我没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我盼望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已经盼望好久好久了。
我们走到了松林地带。在亮亮的天色里,一棵棵的松树,看起来黑黑的,尖尖的。爸爸举手做了个手势。我立刻收住脚步,在原地等着。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查看空中的一张地图。月光使他的脸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银色的假面具。他开始呼叫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学的是大角猫头鹰的叫声
“呼,胡胡胡胡﹣﹣呼!”
他叫了一阵,又叫了一阵。每叫过一次,他就会停一下。我们两个也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听到。爸爸耸耸肩膀,我也耸耸肩膀。我并不难过。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
我们再往前走。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我的鼻子、我的面颊,里热外冷,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
我们走进了树林。那些树影,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阴暗,遮掩了地上的白雪。蒙在嘴上的围巾,温温湿湿的,毛茸茸地护着我的嘴。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呢?我问都没问。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我们来到了黑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月光就像对准着空地的中央照下来。月光下的雪,看起来,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
我喘着粗气。爸爸听见了,做手势叫我别出声。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中捂住我的嘴。我用心地听。爸爸又呼叫了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
“呼,胡胡胡胡﹣﹣呼!”
我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在这冷空气中,听得耳朵发疼,看得双眼蒙上一层雾。爸爸仰起了脸,打算再呼叫一次,但是他还没开口,就有回应的声音穿过树丛,传了过来。
“呼,胡胡胡胡﹣﹣呼!”
爸爸脸上有了笑意,他回应了一声:“呼,胡胡胡胡﹣﹣呼!”
然后,他跟猫头鹰,就像在那儿谈天,谈起了晚餐、树林、月亮和寒冷的天气。我松开了捂住围巾和嘴的手套,开心得想笑出来。
从草地边缘、树丛上面传来的猫头鹰叫声,越来越近了。草地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忽然间,一个猫头鹰的影子,从地上的大树影里分离开,向着我们的头顶飞过来。我们看着,嘴里发热,却不出声,许多想说的话一句也没说。飞过来的黑影又发出了叫声。
爸爸拧亮了他的大手电筒,正好照到那只刚要停落在树枝上的猫头鹰。
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后来,那只猫头鹰就扇动它的大翅膀,从树枝上飞开了,像一道无声无息的黑影。它飞回树林里去了。
“该回家了。”爸爸对我说。
我知道我可以说话了,也可以放声地笑。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响,像一道影子。
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林良 译)
【故事•概括】
(1)在去看猫头鹰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想起了一些话,“我”克服了困难。仿照示例,用“虽然……但是……因为……”概括情节。(两个即可)
【示例】虽然“我”跟着爸爸跌跌撞撞很辛苦,但是“我”没有喊累,因为“我”想起了爸爸说”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
【故事•赏析】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巾捂住我的嘴。
②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故事•想象】
(3)好故事常给人想象空间。爸爸说“该回家了”,他们回家的画面会是文首和文末的哪幅图呢?结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说说理由。
【故事•感悟】
(4)成长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结合文本,探究“我”怎样在无声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