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问题。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流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⑦阿拉斯加暖流 ⑧巴西暖流 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 B.⑧→①→⑤→甲 |
C.④→甲→⑤→⑥ | D.⑦→⑨→甲→⑤ |
若甲洋流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可能在 ( )
A.143°E,32°N | B.150°W,4°S | C.157°E,28°S | D.10°W,61°N |
图1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有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的曲线,回答:若图1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A.15小时—16小时20分 | B.17小时—19小时20分 |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
若图1表示的是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读图和表,完成: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5′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该地纬度为
A.3°26'N | B.10°N | C.20°N | D.23°26'N |
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为
A.1 | B.2 | C.3 | D.4 |
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吻合最完整的是
A.春分至立夏 | B.芒种至小暑 | C.小满至夏至 | D.小暑至处暑 |
下图中AB、CD为两条纬线的一部分,B、E、C位于同一经线上,A、E、D三点的太阳高度均为O°,A和E的时差与E和D的时差之比为3:1。读图完成:若E点地方时为3时,则
A.A点与D点的昼长差最多可达8小时 | B.B点不可能出现极昼 |
C.C点白昼不少于18小时 | D.D点一定昼短夜长 |
若D、E之间的时差为3小时,则
A.E点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B.C点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
C.B点比A点早日出或早日落8小时
D.B点与D点的昼长或夜长相差12小时当A点的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此时北京时间为14时整,8小时后D点将迎来日出,则
A.C点与E点的昼长之比为3:2 |
B.E点与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比小于1 |
C.地球上新旧日期范围之比为3:1 |
D.AED的经度范围与全球经度之比为5:12 |
下图为“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图中甲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受信风带和地形影响 | B.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
C.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 D.常年受西风影响 |
乙地形区的地形地势特征不包括
A.地势起伏大 | B.北高南低 | C.山河相间 | D.中间高四周低 |
甲、乙两地形区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A.水量小 | B.有冰期 | C.水位变化大 | D.落差小 |
下图为某地交通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图中公路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 B.云贵高原 | C.成都平原 | D.内蒙古高原 |
甲地最可能是
A.山顶 | B.陡崖 | C.山谷 | D.鞍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