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紧缺、煤电油运力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企业不断遭遇生存困局,加上国家不断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的比较优势日益突出,出现了东部沿海企业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但近年来,内陆省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也在逐渐上升;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经济基础薄弱、配套不足、引导不力等问题;各地之间的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体制壁垒尚存;市场经济发育滞后带来的投资软环境欠佳,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
结合材料,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说明如何更好地促进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在于品牌。苏东坡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市,实施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长寿为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旅游开发通俗化、生活化、人性化,把“虚”的文化变成“实”的商品,新开发文化旅游商品达300多种。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市实现了GDP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和工业产销率四项指标的全省第一名。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眉山市怎样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针对“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退出统考”的传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18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事关千万学子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十分重要、十分复杂、十分敏感。目前,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方案力求充分考虑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先试点后推广,以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续梅说。“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及时发布,按照3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教育部为什么对这样做?

(共26分) 1985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刘崇喜离开机关办造纸厂,已经扭亏为盈的造纸厂由于污染严重被曝光,勒令整改。在整改时他竟提出“不再向黄河排一滴污水”的豪言壮语,他派出500台推土机,推平两万多座沙丘,采用方格麦秸杆治沙植树的方法。用了7年时间,投入4.8亿元,种树50万亩,现已建成工业园,树木造纸,污水处理后排到湖里,竟可以直接饮用,用湖水浇灌树林,形成良性循环体系,50万亩林子5年可收回成本。更可贵的是,把腾格里大沙漠整整“劝退”了10公里,造福一方百娃,可谓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双赢,他所领导的企业成了我国西部最大的造纸企业。
(1)运用文化知识分析,社会形成环境保护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分析,该企业是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

(共26分)统计局初步核算,201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中,有4.3个百分点是由最终消费贡献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5.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30.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14.2%,拉动了1.1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2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投资分别增长了34%、99%、29%、33%和104%。
一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22家,同比下降10.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3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07家,同比下降19.6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4.21亿美元,同比增长5.65%。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2)运用政治生活分析,如果公众对这些数据存在疑问,作为新闻发言人,你应当如何向公众说明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作为公众应当怎样对待政府发言人的解释?

目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也进入城镇化关键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去过很多中国的城市,看到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很让人羡慕,但总感觉城市之间比较雷同,缺少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化的东西。”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团长克里斯蒂安·沙伊布日前在北京参加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时说。他的感触道出了中国城市化建设目前所处的困境,也引起了在场人士的共鸣。
(1)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建设特色城镇?
材料二2013年山东省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拉动力,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城镇布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走符合发展规律、具有本省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2)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二中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所遵循的原理及要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