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这种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英国驻印度一殖民总督
材料二 我深信,地球上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文明政府,也没有比1765——1784年的东印度政府更为腐败、更为凶恶的了。
——英国议员威廉•福拉登
材料三:“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印度“悲惨的境况”是由某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引起的,18世纪时该国号称什么?这种殖民统治是从哪一公司建立开始的?
(2)这些殖民掠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印度人民又是怎样对待的?
(3)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列举殖民者的罪恶。(两例即可)
(4)怎样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阅读下列选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材料:
材料一:按照《南京条约》,……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材料二: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材料三:几个月内,八国联军救出了公使馆人员,帝国朝廷逃离首都。中国再次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和约,其条款包括进一步承认商业特许权和赔款33,300万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一条款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3)写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和约名称。日本借助该条约的哪一条款,在北京郊外驻军(注:1937年日本正是凭借驻扎在丰台的军队,将其开拔到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
(4)从材料一、三的内容来看,这两个条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材料四: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1分)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根据材料四,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2分,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如图,汉末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一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诸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是通过哪个战役基本上统一北方的?
(2)材料二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合,通过取得哪个战役的胜利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国和蜀国对生产都很重视,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结合下列相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迁都洛阳导致游牧血统的统治阶级中汉族影响得到了发展,……自从在河南立足起就系统采纳的汉化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发展。……鲜卑贵族和汉族望族之间的通婚受到了鼓励。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材料二中作出迁都决定的是谁?他所推行的汉化措施有何进步意义?
(3)根据上述两个改革的结果来看,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改革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涿鹿之战图二城濮之战
材料二:
官渡之战示意图
材料三:该书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请回答:
(1)在图一的战役中,最终获胜的是哪方?图二的战役后,谁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2)材料二的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3)材料三所述的书名是?材料一和二中的战役中,最有可能在该书中出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