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月
蔡尚伟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照例是把酒,照例是问月,如李白。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东坡的感情也是微妙的: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彻、千秋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用很深的情,况且已有七年未曾见面,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苏轼却从不纵容自己的心痛。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他是那样看重“昆弟之近”,而他当初赴密州就任时,首先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径往密州。在密州两年,也未曾乘兴上马,驶往近在咫尺的齐州去与弟弟见上一面。因为他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要是如贾谊那样情感之露,能干的了什么样事业!“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东坡的心中,忘不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哪怕华发早生,人生如梦。
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力不足也”。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
成熟的足可向贾谊辈指手画脚的苏轼却一生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在捕风捉影的文字追剿中被拨弄得晕头转向,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得不常常处穷。苏轼的月亮,也发出了幽怨之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从功业的山顶在一次高高地升腾,这月亮的光泽使宇宙阔大多了,而至微的处所、至短的时光都变得无比有味了。人生,完全地美了起来。那千古风流人物,功业多少,总被东去大江浪涛尽。这依旧圆的月亮,便用樽酒相酹,连同故国多情,都一起祭奠吧。清光普照的月亮,重新升起。
东坡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又包容更大的胸次,开导客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轮东坡月,何其圆润!江风山月,见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如东坡般享用人生!“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已非尘世也……”“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暮归倒行……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终于,丰满的东坡融进了这无边的月色中,而这月色又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人们已忘记了东坡升华的具体历程,前前后后错落的东坡成了一个近乎抽象的典范,国人情的追求、理的追求、美的追求,层层叠叠得都本相了中秋那最轻柔而又震撼万古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散文》1999年第2期  有删节)
  文中“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一句中“中国国情”的引号有何作用?“中国国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文中说“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作者认为苏轼的“成熟”表现在何处?
  联系学过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词文,谈谈文中提到的“密州月”和“黄州月”分别指什么?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品味正确的两项是

A.苏轼找到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的一条连接的通道是“只要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
B.作者引述《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不仅表现了苏轼的“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生观、宇宙观,更能表现苏轼具有更大的包容胸襟的特点。
C.文中写道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再一次高高升腾,其原因是苏轼再次得到重用。
D.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E、作者在文中写了密州月和黄州月,从全文来看作者最赞赏的是苏轼所写的密州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重下题(18分)
世界最大的膜
[美]刘易斯·托马斯
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
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缕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氧气。从理论上讲,水蒸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你怎么说都通。一旦光合细胞—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ATP(三磷酸腺苷)的突变型。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它为我们而呼吸。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月球表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4分)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4分)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色。(4分)
(1)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2)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两类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重下题(18分)
皮影王
宗利华
做皮影道具最好的原料是驴皮。选料是第一关,皮子厚薄要均匀,要有韧性。选好了,开始展压,压得平整光洁,这方才去刻。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刻罢,雏形有了。这时,再压平整,一个平面人物
形象就出现了。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最后,才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小镇上的皮影张就有这么一双灵巧的手。
皮影张也许是真的姓张,叫什么,却完全没人知道。于大家来说,这本无所谓。大家都知道那有点驼背、瘦骨嶙峋、一脸严肃的幕后戏子叫皮影张。这足够了。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儿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还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的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
就被吸进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里,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其中有个传说,未知其真假,去问皮影张,他也只含笑不语。据说,当地一帮子土匪,烧杀抢掠,坏事干尽。解放军想一举捣毁他们,却苦于其神出鬼没。皮影张主动请缨,深入匪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所有土匪都被那皮影戏吸引过去。待解放军冲进把他们包围,一场戏恰恰演完,土匪们正山呼叫好。解放军竟没费一枪一弹。
皮影张再次引起关注,就到了文革。大家突然发现,和皮影张一起被斗的,竟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而且,大家这才得知,那皮影幕后的千变万化之声,竟只出自这一丑女之口!文革过后,皮影张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他损失惨重,右手被小将敲去了四根手指。当然,于他来说,这还不是最惨重的。那个丑女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自杀了!
事情往往如此,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象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过去了。时间把一切都打磨得平平淡淡。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记得一个弄皮影的人呢?那种节奏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也太缓慢。他们上网,搞网恋。或者,戴着耳机,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快乐地扭动屁股。所以,当皮影戏和现代歌舞两场表演同时出现在这座小镇一隅时,年轻人有理由选择后者。但上了年纪的,闻讯都背抄马扎,涌进那个演皮影戏的帐篷。
大家都很激动,多年前的那个皮影张又回来了!
演的是《霸王别姬》。
老人们觉得这戏有点凄荚悱恻,不似皮影张年轻时的风格。虞姬和项羽的伴音分明是出自一人之口。而且,那声音显然已缺了底气,满了沧桑。
大家都叹息,老了,老了呵!
但大家都被那流淌着的情韵吸引进去了。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虞姬拔剑自刎的那一瞬,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大家伙儿俱是一愣,迅即爆出一阵掌声,那简直太逼真了!然而,掌声很快就歇了,幕布后面长久的寂然无声让大家感到了不祥。他们纷纷转至幕后,都呆住了!
只见一个鹤瘦身影颓然地倒在一张轮椅上,他的左手和两只脚上依然还绑缚着操纵皮影的架杆儿……
此时,帐外的另一场表演也到了高潮。
有个嘶哑的声音吼叫着,传来荡去,我的爱,赤裸裸!我的爱——赤裸裸!
(选自小小说集《皮影王》,有删改)
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对皮影道具的制作进行细致的描写?(4分)
“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象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
过去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本文的细节描写凝练而富有感染力,请就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进行鉴赏。(4分)
(1)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
(2)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留学期间,父王被自己的弟弟克劳狄斯杀害。凶手掩盖真相,窃居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通过父亲的鬼魂得以了解事情真相。
王后及波洛涅斯①上。
波洛涅斯他就要来了。请您把他着实教训一顿,对他说他这种狂妄的态度,实在叫
人忍无可忍,倘没有您娘娘替他居中回护,王上早已对他大发雷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这
儿。请您对他讲得着力一点。
哈姆莱特(在内)母亲,母亲,母亲!
王后都在我身上,你放心吧。下去吧,我听见他来了。
(波洛涅斯匿帏)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后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后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王后啊,怎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现在又是什么事?
王后你忘记我了吗?
哈姆莱特不,凭着十字架起誓,我没有忘记你;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
王后嗳哟,那么我要去叫那些会说话的人来跟你谈谈了。
哈姆莱特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己的灵魂。
王后你要干么呀?你不是要杀我吗?救命!救命呀!
波洛涅斯(在后)喂!救命!救命!救命!
哈姆莱特(拔剑)怎么!是哪一个鼠贼?准是不要命了,我来结果你。(以剑刺穿帏幕。)
波洛涅斯(在后)啊!我死了!
王后嗳哟!你干了什么事啦?
哈姆莱特我也不知道;那不是国王吗?
王后啊,多么卤莽残酷的行为!
哈姆莱特残酷的行为!好妈妈。简直就跟杀了一个国王再去嫁给他的兄弟一样坏。
王后杀了一个国王!
哈姆莱特嗯,母亲,我正是这样说。(揭帏见波洛涅斯)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现在你可知道爱管闲事的危险了。——别尽扭着你的手。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你的心倘不是铁石打成的,万恶的习惯倘不曾把它硬化得透不进一点感情,那么我的话一定可以把它刺痛。
王后我干了些什么错事,你竞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向我摇唇弄舌?
哈姆莱特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赌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
王后唉!究竟是什么极恶重罪,你把它说得这样惊人呢?
哈姆莱特瞧这一幅图画,再瞧这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生活吗?嘿!你有眼睛吗?你不能说那是爱情,因为在你的年纪,热情已经冷淡下来,变驯服了,肯听从理智的判断;什么理智愿意从这么高的地方,降落到这么低的所在呢?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可是你那知觉也一定已经麻木了;因为就是疯人也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无论怎样丧心病狂,总不会连这样悬殊的差异都分辨不出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只有嗅觉而别的什么都没有,甚至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这步田地。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王后啊,哈姆莱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注:①波洛涅斯:新任国王的御前大臣。
(节选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
“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哈姆莱特的这句对白包含的潜台词是什么?请结合剧情加以表述。

“波洛涅斯匿帏后”这一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节选部分包含了哪些戏剧冲突?请加以概述。

有人认为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的后面加一条“哈姆莱特持镜放于王后面前”的舞台说明会更有利于表现剧情。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暖的雪山
从丽江古城的柔软旖旎里出来,车行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出古城大约45公里,便到了位于玉龙雪山的东北山麓的牦牛坪。
牦牛坪最美的季节在春夏,繁花似锦,长长的高原草甸上,星星点点缀着怒放的野花,流光溢彩。牦牛成群,安详地吃草散步,仿佛世外桃源。
低低的雾,从草色弥漫的深处飘来,浅浅地在草上浮动。翻滚着,氤氲的雾气里,若隐若现那长长的栈道。木制的栈道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环绕在牦牛坪高高低低的山坡上。轻轻踏上栈道,牦牛坪的高原风情,尽收眼底。美丽而神秘的天堂,便随着栈道的曲曲折折,在眼前次第展开。稍远点,能看见山顶上的经幡群,经幡正随风猎猎飘动,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祈愿。近处,则依稀可见雾气中的木楞房,放牧的人家仍然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无论在哪,都看得到那远处绵延的山峰,披云戴雪,仿佛微笑着看着人间。寒风吹来,仿佛也吹散了烦恼,心是温暖的。
……
深秋季节,草甸已渐渐变黄,春夏时缀上的点点小花,大多已经在季节的更替里悄然掉落,准备下一季的绽放。在高原凛冽的寒气里,在枯黄的草丛中,偶然能见到一朵朵可爱的龙胆花。这是牦牛坪一年里,盛开到最后的一种花。那小小的花瓣虽然单薄,却开得那样热烈欢畅,它有许多颜色,但最多的,却是蓝色——这自然界花朵中最不寻常的颜色。那蓝,与这雪山背后的天空一般,湛蓝清澈,透露着一股生命的坚强。如果生命也是一朵花的话,何必非要介意自己的花期是否迟来?只要在自己的季节绽放,便是最美的。
走在长长的栈道上,天上渐渐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空气中多了几分寒意,但这雪,更像是雪山的召唤。徜徉在牦牛坪上,常常有种错觉,感觉那栈道能通向雪山。雪山是那么的近,仿佛触手可及。连绵巍峨的雪山,让人不得不对自然心生敬意。
但在这敬意之外,玉龙雪山,又能给人以一种特别的温暖。它不像那些只有登山者才去得的人迹罕至的雪山,不要说攀爬,就是想要仰望,都很难。它像一个静静的守护神,离人类的家园如此之近。仿佛,你有什么心事,都能向她尽情吐露,有什么愿望,也能与她悄声诉说。
那是一种大美,美到无需任何修饰,无需任何语言。那白雪皑皑下露出些许岩石的颜色,仿佛是雪山的微笑,温暖着所有凝视她的目光。那纯净无暇的蓝天反射着山顶圣洁的光芒,显得那样博大,仿佛是雪山的臂膀,拥抱着所有陶醉在这风景中的人们。
玉龙雪上虽然是终年积雪,却不是一片茫然的白,近看雪山,那白与黑的交融,像极了一幅水墨画,诗情画意,呼之欲出,因此得名“黑白雪山”。
看见山,总能让人感到心静,感到这静默中蕴含的无穷力量,感到这辽阔中蕴含的宽广胸襟。海拔4680米,是玉龙雪山上目前游客能到达的最高峰。当登上山顶时,那壮美的景色,那静默中蕴含的无穷力量,那辽阔中蕴含的宽广胸襟,让人震撼,甚至感动流泪。
是什么会让人如此激动?是山的魅力?那静默中蕴含的无穷力量,那辽阔中蕴含的宽广胸襟?还是这圣洁的雪?这纯洁无瑕的静谧,让人重新愿意相信完美?这一尘不染的颜色,让人想起心中曾经笃信的纯真?
每个人,面对这雪山,都有不同的感触,但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温暖的。……
这便是玉龙雪山,北半球最暖的大雪山。
(有删改)
通读全文,概括玉龙雪山的特点。
作者从哪些角度米写龙胆花?
文中三个加点的“温暖”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的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颜相伴老江湖无遗恨
玄圭
相识短短8个月,一介穷书生梁羽生让出身名门的林萃如义无反顾地下嫁了。朝夕相处不过月余,梁羽生的缺点在林萃如面前暴露无遗:除了写文章,他几乎一无所长,记性坏、不讲卫生、不爱素菜只愿吃肉……林萃如辞掉了令人艳羡、自己也很喜欢的工作,一心一意回家照顾梁羽生。他说:“我挣得不多,不够买你心仪的衣饰呢。“她答:“你就是我最好的衣饰啊。”……
住了许多年的老楼,梁羽生老不记得自家的门牌号。每到他下班时,林萃如就早早在阳台上守着,等到他的身影拐过街角绕到院子里来,她就冲他大喊:“先生,你的家在这里呢。”在楼下乱转的梁羽生就兴奋应答:“哈哈!你的流浪狗回来啦!”梁羽生嗜甜食和肉食如命,林萃如担心他吃多了血糖高,就不许他吃,梁羽生在家也就乖乖地不吃,但常常趁妻子不注意溜出去吃,她拿他没辙,后来就监工一般盯着他,常常他前脚刚踏进蛋糕店,她已经立在身后;他躲到办公室刚啃上烤乳猪,她就笑盈盈地来敲门了。
1984年,梁羽生完成《武当一绝》后,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他带着妻子四处游玩。3年之后,梁羽生突然宣布:移民澳大利亚,从此退出文化圈。他素来惧内,事无巨细都定要与妻子商量,而如此重大的决定,他却先斩后奏。林萃如异常震惊,甚至有些责怪。他告诉她:“名利是追逐不尽的,可我们的夫妻情分却只有这一世。过去我欠你太多,现在该我补偿你了。”此前,梁羽生带林萃如游历无数国家,而林萃如独对澳大利亚钟情。
63岁的梁羽生,自1987年后真的封笔,不再写武林恩怨情仇。武侠小说只是他一个人的文字江湖,而他的现时人生,却有一个安静而努力地陪着他的女人林萃如。他欠她太多,再不偿还的话这辈子就来不及了。因为,她把人生中最华美的30年,全都献给了他。他无以偿还,唯有把余生的全部时光都付与她。
他把家安在繁华的悉尼,因为林萃如喜欢热闹。每天早上6点30分,梁羽生和林萃如比赛着起床,谁起得慢就要去花园剪新鲜的栀子和玫瑰;手脚笨拙的他,在她做饭时会捣乱一样地抢着为她放调料递盘子;每周三下午,他带她去悉尼歌剧院听音乐看歌舞剧;每个月12号,他们去“澳洲广场”第46层的旋转餐厅,一边观赏悉尼港风光,—边回忆在香港的快乐时光。
1994年,他年已古稀,身患多种疾病。他不怕死神来袭,怕的是,如果他先行离开,留下她会多么可怜寂寞。她把他当成孩子般呵护了30载啊,而他专心陪伴她不过7年光阴。他跟她“算账”,说自己欠她23年情,她就跟他“讨价还价”:“23年哪里够?你总不至于不等到我满百岁吧?“为了她,他戒了奶油蛋糕和烤乳猪。他在日记里写道:“努力活着,要走在她的后头。因为我的命就是她的命,我们要相依为命。”
她影子一般跟在丈夫身后,他上台阶,她轻快地先迈上去搀扶;他的筷子伸向肉食时,她嗔怪地敲他的碗边警告他;他嫌药苦,她就假装放一勺糖进去,然后哄骗他喝下;他不能吃糖吃肉食,她也不吃了;他80岁时,突然想聚集悉尼华人,遇上中国的节日就聚—聚,她便四处奔走帮他成立了华人“十圆会”……她须臾不离他。
“裂笛吹云歌散雾,萍踪侠影少年行。风霜未改天真态,犹是书生此羽生。”这是一位故交送给晚年梁羽生的诗,林萃如专门找来小篆体字帖,戴了老花镜认真地练毛笔字,然后将诗誊到个小本子上,走到哪里都把本子带在身边。如此她就深信:他会信守承诺,永远不会先行离开。只是风霜未改鬓边已白,她的侠影少年尽管许了深重承诺,却最终敌不过催人的岁月……
旧梦尘封休再启,此情如水只东流。当黄昏再来,暖暖夕阳薄纱一样,寸寸迈上台阶,罩上阳台,她再凭栏眺望时,再也等不到他回家了。
(摘自《读者》2009年第19期)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出身名门的林萃如义无反顾地下嫁一介穷书生梁羽生。却发现梁羽生有一大堆自己无法忍受的缺点,林萃如只能辞掉令人艳羡、自己也很喜欢的工作,一心一意回家照顾梁羽生。
B.梁羽生不记得自家的门牌号。林萃如在他下班时就早早在阳台上守着,把他呼唤回家;林萃如担心他吃多了甜食和肉食血糖高,梁羽生常常趁她不注意溜出去吃,林萃如就监工一般盯着他。
C.梁羽生宣布封笔后就带着妻子四处游玩。后来突然宣布移民澳大利亚,从此退出文化圈。是因为林萃如对澳大利亚情有独钟。他要以此偿还对妻子的亏欠,唯有把余生的全部时光都付与她。
D.梁羽生在古稀之年身患多种疾病,他在日记里写道:“努力活着,要走在她的后头。因为我的命就是她的命,我们要相依为命。”因为他离不开妻子的精心照料,没有妻子他就像一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小孩。

E.文章通过人物心理与细节描写,精雕细镂地刻画了文坛巨匠梁羽生传奇一生中丰满的个性,表现了他除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外与辉煌成就外,更有对妻子的百倍柔情与无私奉献,有力呼应了“红颜相伴老,江湖无遗恨”的题目与主旨。
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梁羽生对妻子的情深意重?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她的侠影少年尽管许了深重承诺,却最终敌不过催人的岁月”的理解与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