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理解。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老师讲课“入情”的,请举例说明。
选文中说“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此句中“雕镂下”一词能否换成“留下”?为什么?
“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作者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加以描绘。(50字以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其实很简单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
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选自《小说界》2013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戴希)
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2)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加点词语妙在何处?)
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树枝与名片

【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⑾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⑿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⒀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⒁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⒂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⒃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⒄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⒅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第5期)

1.

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年前,"我"在小渔船上,;现在,少年在小渔船上,

2.

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

("鸟瞰"与"俯视"意思相近,可是后一句为什么用"鸟瞰"而没有沿用前面的"俯视"?)

(2)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意到无限的悲哀。("只有"一词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3.

分析第⒂段"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在文中的作用。

4.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这句话的含义,你读懂了吗?请写下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作品,完成小题。
自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身无分文。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捡垃圾。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他都捡。在夜里,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在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也只能在夜里,因为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中。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坏掉的铝盆铁锅、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知道男人在等他。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捡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见到了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我知道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过那段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乡下的羊倌……”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他感到疑惑。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捡到花瓶……”
“你捡到了。”男人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
“可是我真的没有捡到花瓶。”他说,“如果捡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
“根本没有花瓶……”
“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久久地盯着男人,内心慢慢地涌出一丝丝凉意。很显然男人说谎了。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他绝不会漏掉。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放下他带来的很大一笔钱,这笔钱,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摘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根据小说情节,围绕“男人”梳理下面的思维导图,仿照第(2)处,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田字格内。

赏析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为什么男人会“呆立”?试简要分析男人此时的心理状态。)
试分析“男人虚设花瓶”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他”和“男人”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小题。
土豪卷土重来
①一个已经走进历史的词汇最近强势归来,该词是土豪,特指无脑消费的人。土豪已无昔日冷峻的阶级斗争色彩,多了很多戏谑和讽刺,可以理解为很土的富豪。
②土豪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先富者炫富、迷恋奢华、讲求面子的恶劣示范效应之外,家庭、学校教育的先天缺陷也不容忽视。
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土豪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④江苏南通一位男子迎娶青岛新娘,用五百万现金拼成羊肉卷状作为聘礼;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新郎乘坐价值两千万的直升飞机迎娶新娘……土豪在个人消费方面一掷千金,奢华任性,令人咂舌。而某些官员在公务消费中也是挥金如土。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座驾要用进口车。讲排场,搞攀比,浪费公共资源,滋生贪污腐败,败坏社会风气。另如在政绩观方面的消费,官员们为了政绩,在地方城市建设中的“大手笔”多如牛毛,五千万元建一座天桥,上百万元建一座星际公厕,几万元换一个路灯。这难道不是铺张浪费的“土豪”消费现象吗?
⑤逐渐滋生的“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英国的高端品牌店内,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他们大多年轻富有,花钱如流水。据调查,一名普通的中国游客,平均在英国消费一千六百英镑(合约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几乎是其他国家游客平均消费水平的三倍,被称为“猎杀中东土豪行动”。此类现象若不禁止,其危害同样令人担忧。
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土豪们不管是贵贱贫富,如此肤浅粗鄙的行为,越来越被社会鄙视和摒弃,毕竟这个时代除了财富,还有更重要的平等、正义和尊严。愿卷土重来的土豪们,早日幡然醒悟。
通读全文,土豪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
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实际,评价“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文章多处将父亲的现在与过去作对比,请写出其中两组对比。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⑩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意。
【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作者为父亲流泪,请具体说说流泪的原因。
【甲】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李娟《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甲】【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