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的结构分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即用事实表现主题,又对导语作扩展和阐释。 |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英国作家雨果,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
C.《芦花荡》作者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和《荷花淀》称为“白洋淀纪事”的姐妹篇。 |
D.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写的令人感动的《蜡烛》,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
三、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qiān)、拂晓(fú)、溃退( kuì)、箱箧(qiè) |
B.管辖(xiá )、荒谬 (miào)、寒噤( jìn)、瓦砾(li) |
C.仄歪(zè)、地窖(yáo)、逃窜(cuàn)、瞥见(biē) |
D.阻遏(è)、制裁 (cái)、杀戮 (lù)、赃物(zāng) |
二、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1)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__________ 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__________ 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3)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__________ 是一对。
(4)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 __________。
A.热烈、埋伏、赫然、赞叹 | B.激烈、遮蔽、显然、赞赏 |
C.激烈、掩护、显然、惊叹 | D.猛烈、掩护、明显、赞扬 |
一、下列词语中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譬(pì)如、彷(páng)徨、尘垢 (gòu)、徜(cháng)徉 |
B.迄(qì)今、羁(jī)绊、擎(qíng)着 、差(chāi)使 |
C.深邃(suì)、宿(sù)敌、狼藉 (jí)、驾驭(yù) |
D.湛(shèn)蓝 、惩(chěng)罚 、锁屑(xiè)、暇(xiá)想 |
下列场合中,文明警示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当你伸手采摘我时,你我的美丽都不存在了。”(花园旁) |
B.“我想有个家!”(垃圾箱) |
C.“严禁踩踏,违者重罚!”(草地旁) |
D.“即使饥肠辘辘,也须风度翩翩。”(食堂里)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
B.《蜡烛》中的育乞西本是一位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热爱和平而富有爱心的南斯拉夫老妇人。 |
C.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字号“五柳先生”。 |
D.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